地区版

为何要重视复活节?

昨天看到一位姐妹在公众号向人介绍复活节。文中说到,“对于基督徒来说,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要节日”。其实这个说法存在一定错误,历代教会对于复活节的重视要高于圣诞节,至少不会认为圣诞节比复活节更重要。但这确实也反映了国内基督徒的一种倾向,重圣诞,轻复活。每当圣诞节来临之时教会里总是人山人海,而到了受难节、复活节则是冷清了许多。

为何复活节很重要呢?不仅在于这个节日是教会最早的节期,远比圣诞节早很多。而且关于耶稣降生的确切日期充满争议,但对于祂复活的日子,除了早期教会有所争论外,在今天则无太大异议(注1)。而且更重要的是,耶稣复活是基督信仰的核心,正如使徒保罗说的:“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15:14)因此,耶稣是否复活成为基督信仰存在的关键,是普世基督徒必须重视的节日,复活节有以下几个意义。

首先,耶稣复活宣告了祂神性的完全。耶稣基督降生为人,祂具有完全的人性与完全的神性。对于耶稣的人性,千百年来并没有太大的争议。从家乡人认为祂是木匠,到犹太教领袖认为祂是疯子、骗子。再到穆斯林认同祂是先知,以及近现代不少思想家认为祂是“伟大的宗教开创者”、“古代的圣贤”、“完美的道德家”甚至“古代社会无产阶级的代表”等等都说明了世人(除了少数犹太人、反基督者)都肯定耶稣是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先贤,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但是对于耶稣的神性,则充满争议,很多非信徒只是觉得耶稣是个被基督徒神化的人物而已,甚至近代某些神学家也刻意强调“历史的耶稣”与“信仰的基督”之间的差异。因此耶稣是否是神,关键就在于祂是否复活。

四大福音书告诉我们,耶稣真的复活,并显现给门徒看,据《圣经》记载见证者多达500人(林前15:6)。但有人对此反驳说,福音书只是耶稣的门徒出于信仰热忱编造的神话,书中说到耶稣复活的事并非历史的真实。那么门徒杜撰的动机从何而来?如果说,门徒因为信仰的缘故编造了福音书,那么有个问题必须解决,他们的信仰从何而来?是什么信仰给予他们编写福音书,见证基督的热情?如果没有见证耶稣复活这一伟大时刻,这群软弱、无知的人可能建立起如此坚定的信仰吗?而且就算是编造,也无法说明他们这样做的目的。要知道在当时传福音内有犹太人的拦阻,外有罗马政府的逼迫,使徒们要为此坐牢、甚至殉道。世界上没有人会为自己编造的,没有属世利益,而且充满危险的谎言去奋斗、受苦、献身的。因此,门徒是不可能编造耶稣复活的谎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该相信《圣经》记载的真实性,耶稣确实复活了,祂的神性在此彰显。这是我们纪念复活节的重要意义。

其次,耶稣复活让我们得到永生。所有人的结局是什么?当然是死亡,这是人类最公平,但也最不想提及的事件。那么死亡从何而来呢?经上说:“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5:12)但耶稣的复活战胜了死亡的权势,让我们挣脱死亡的枷锁。使徒保罗说“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这必朽坏的既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既变成不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林前15:53-54)而且我们也要借着耶稣的复活得到永生。“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死既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但各人是按着自己的次序复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后在他来的时候,是那些属基督的。再后,末期到了,那时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与父上帝。”(林前15:20-24)

最后,复活节也是向人传福音的好时机。教会举办复活节庆典,也是在向世人宣告耶稣复活这个大喜的信息。圣诞节虽然重要,但大家仅知道耶稣降生,却未必清楚祂降生的意义。而复活节则把耶稣降生最重要的意义显露出来,让人知道复活的伟大意义,从而接受救恩,得到永生。

注释1:小亚细亚各地的教会每年都是按照当初这些事件发生的日子来记念。换言之,记念日始于尼散(Nisan)月的14日,也就是主耶稣与门徒最后吃逾越节的宴席那一天。这就意味着每年记念这些事件是在一周不同的日子,庆祝复活节并非都是在每周的第一天。根据坡旅甲所言,这是使徒的传统,是保罗和约翰教导教会这样行的。但罗马所带领的其它教会则想在每周的第一日记念主的复活。他们规定,每年在立春第一天之后的第一个主日。这当然不是个大问题,但却使早期教会面对分裂为两个阵营的危险。

作者介绍:福建厦门鼓浪屿80后基督徒,生于海上花园鼓浪屿,在天风海涛熏陶下成长。2007年底信主,次年儿童节在三一堂受洗。喜欢阅读,涉猎神学,历史,宗教,军事、民俗等学科。自2010年以来,从事文字事工,担任教会杂志编辑,并在《天风》,《福建宗教》等杂志发表文章二十余篇。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