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记杭州基督教发源地一日游

5月20,是一个表达爱的日子。这一天,杭州下沙磐石堂举办了杭州基督教发源地一日游活动,参加对象为招待组的全体成员。 

第一站,我们来到浙江大学之江学院。来到学院门口, 不巧的是正赶上学院120周年校庆,我们未能入内。站在学院门口宽阔的石板路上,我们环望四周,学院三面环山,绿树掩映,面临钱江,风景如画。校门口石壁上醒目地刻着“浙江大学 之江学院”几个大字。 

通过导游和我们教会牧师简单的讲解,我们对之江大学有所了解,之江大学前身是在大塔儿巷的育英书院,1897年,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司徒雷登倡议,美国基督教南北长老会在杭州联合创办的教会大学,也是中国13所基督教大学之一。1912年,孙中山先生曾到校讲话,并同师生和影留念。1948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核准之江为综合性大学。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解散。现在的之江校区为研究生类学院。

第二站,我们来到鼓楼堂。离开美丽的之江学院,我们乘车来到鼓楼堂。一下车,穿过马路,我们来到美丽的吴山脚下,鼓楼堂就在眼前。 

走进堂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碧辉煌的尖形拱门、肋状拱顶组成的长廊,弟兄姐妹被这种奇特的建筑所吸引,纷纷拍照留念。经长老介绍,这种被称为哥特式建筑风格,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欧洲,主要用于教堂,发源于12世纪的法国。

经鼓楼堂长老介绍,原鼓楼堂创于1885年,原址在浣纱路泗水芳附近,1931年,才改建为中国宫殿式教堂,由美国北长老会筹募捐款,具体由美国传教士万克礼负责筹建工作。并还建有附属于教会的社会服务机构“益民社”或“公益社”。

1955年到1958年该堂为杭州保留堂之一,同时又是“文革”后中国开放最早的教堂之一,也是杭州第一所基督教恢复宗教活动的礼拜堂。 

1998年5月,由于城市建设中河高架路的需要,原鼓楼堂被拆除,易地重建于此。新建的鼓楼堂高五层,建筑面积3478平方米,拥有1200个标准座位。信徒约2000-3000人。

鼓楼堂主日聚会共有四堂(包括国际礼拜),周间还有青年聚会、查经聚会、祷告会。教堂每月第一周为圣餐主日,每年举行两次洗礼,分别在复活节和8月份,也不定期为信徒举行婚礼和丧礼。

在主的恩典和弟兄姐妹的积极参与中,我们深信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

最后,鼓楼堂长老,为我们集体拍照,留下美好的瞬间。

中午12点,我们在梅家坞农家乐一位姊妹家里用了午餐。 

第三站,午餐后我们来到杭州大方井传教士公墓。公墓位于青山脚下,茂林掩映,环境幽静,旁边还有小溪流水。墓室前有一中国式的石制牌坊,正面刻着“天主圣教修士之墓”,背面是“我信肉身之复活”。穹隆形的墓室上方有一长方形石碑,石碑刻有“天主圣教公坟”。石碑顶处高耸着十字架。

进入公坟,通过文字和牧师简单介绍,这里埋葬了自明清以来在杭州的15位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卫匡国。

卫匡国,意大利人,原名马尔蒂诺·马尔蒂尼,出生于利玛窦逝世4年后的1614年。1650年,他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姓“卫”,名“匡国”,为“匡救国家”之意,“国”指的是中国。 

1632年,他加入耶稣会,1638年,他被派遣来中国传教。同年12月,他从热那亚启程,由于旅途遭遇风暴,他不止一次被迫返回里斯本。1640年到达印度果阿以后,又因为缺乏船只,等待了一年多的时间才重新上路,先后换乘了三艘不同的船只,最后于1643年越过重洋,来都澳门,几经周折来到杭州。 

从1645年到1651年期间,卫匡国先后到过杭州、宁波、金华、兰溪、广州等地。至少游历了中国15省中的7个省,为他以后绘制中国地图打下了基础。1651年因罗马天主教禁止中国信徒祭祖、祭孔。卫匡果作为中国教区的特派员返回梵蒂冈,为中国礼仪辩护,返回欧洲,1654年,到达罗马,他向罗马教廷详细解释祭祖、祭孔,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而不是宗教信仰。1656年,罗马教廷作出了有利于耶稣会决定,允许中国信徒祭祖。1659年夏天返回杭州,并在杭州兴建了天主教堂。1661年6月6日,病逝于杭州。 

卫匡果在中国传播欧洲文化,并把中国文化介绍与欧洲各国,在此基础上,把基督的福音根植于杭州这片土地。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四站,我们来到宝石山。座落在宝石山脚,六合塔下的麻风病院。建于1899年,由英国传教士梅腾更所建。主在收留并医治麻风病人和肺痨病人。

曾听我丈夫说过,在他七八岁时,他的妈妈得了肺结核,不治而逝,他的姨妈害怕传染,竟然不来参加他母亲的葬礼。当时听了这件事,心里感到很凄凉。

我们都知道,麻风病和肺结核都属于传染病,作为我丈夫的姨妈,自己的亲姐姐得了肺结核,怕传染远离不见,而这些外国传教士,不远万里,千辛万苦来到中国,募捐筹款建医院,收留医治连亲人都惧怕和嫌弃的病人,若不是上帝的大爱,谁又能做到这一点呢?!

想到这里,我差点流下了眼泪,上帝的爱是何等的浩大!它超越了国界、超越了亲情!

第五站,我们来到司徒雷登故居、天水堂、天主教堂。

司徒雷登,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把中国作为第二故乡的中国人民熟悉的老朋友,生于杭州长于杭州,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在中国兴校办学,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和福音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天水堂创办于1867年,是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中式教堂,由美南长老会差会创办,是杭州最早的基督教堂,也是司徒雷登生活工作过得地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价值。当我们走进教堂时,正有一对新人在举行婚礼,为了不打扰他们,我们悄悄走了出来。

我们来到距天水堂200米处的杭州天主教堂,这座教堂创建于1659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卫匡果在今址创建的。这是我第一次进入天主教堂。也是在在这次基督教文化之旅中,对天主教有了正确的认识。 

徐牧师在天主堂内,给我们讲了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历史,使我取消了以前对天主教敬奉马利亚的误解。天主教敬拜的也是耶稣,因为他们挂着圣母马利亚抱着圣婴耶稣的画像,常常被人们误解拜的是马利亚。

一天走下来,通过徐牧师的讲解,我们对基督教在杭州的扎根与发展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对当年这些来中国传教的外国传教士,给中国带来上帝的福音,深感敬佩!

一天走下来,有的肢体喊累得受不了。徐牧说,那些外国传教士远离自己的祖国,来我们中国,一趟下来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路途劳累颠波,吃住在船上,他们真的很不容易!为的是要将基督的大爱,带给包括杭州在内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和内心空虚贫瘠的人们。卫匡国就是一例。 

基督的大爱激励着这些传教士,包括天主教还有新教的,他们以上帝的呼召为己任,以爱中国、传福音为使命,给当时相对落后于西方的中国,带来教育、医疗、经济等诸多方面极大的发展。他们以爱的行动,传播爱的实际,从而使人们接受爱的福音。今天的我们收获着福音、在福音上蒙恩,和他们的舍己与摆上是分不开的。 

徐牧实事求是地说,今天的基督教在基督大爱和慈善的事上少了很多,把很多传统慈善的东西给丢了。一个教会的传统,无论什么宗派,以实际行动践行基督的大爱是必不可少的。

走在返途的路上,回顾传教士在杭州留下福音的痕迹,我们心里满了感恩与亏欠!这些长眠在中国的传教士——福音的先驱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对于福音使命的实践。

(作者系杭州一名基督徒。)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