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中国化”系列之三十八:努力推动教会中国化进程
一
天主教作为外来的宗教,从一踏入中国的土地,就已充分意识到教会“中国化”的紧迫和必要。从唐朝贞观年间来华的景教,到元朝时期的北京首位大主教蒙高维诺,尤其是明末清初的利玛窦等传教士,无不努力学习中国文化,谦卑地融入中国社会,尽力以中国人的文化思维来表达和传播基督信仰,走过了教会“中国化”极不平凡的艰辛历程。纵观千年的传入历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哪个时期的教会注重尊重中国文化、融入中国社会,也就是走适应本地文化社会,走教会中国化的道路,那个时期的教会就会得到健康较快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天主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反帝爱国运动,教会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教会在“中国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牧灵福传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教会在“中国化”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神职中国化:新中国成立后,教会中的有识之士倡导“自治、自养、自传”,建立新型的教会。中国教会开始了自选自圣主教,从此管理教会的权力才真正落到中国的神长教友手中。1958年至今,近60年中,我们先后自选自圣了199位主教,完全实现了神职的中国化。中国的天主教会已经成为中国的神长教友自己所办的事业,彻底改变了所谓“洋教”面貌,以崭新的姿态昂扬阔步在中国化的道路上。
2.制度中国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会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教情,在牧灵福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如代表大会制度、教区管理制度和民主办教制度。总的精神是教会实现“集体领导、民主管理、相互协商、共同决策”的民主精神。这些规章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其他国家教会所没有的,作为中国教会牧灵福传的特点,使基督的福音更好地融入中国当代的社会文化,而成为教会“中国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3.礼仪中国化:天主教传入中国,至20世纪80年代,在教会礼仪方面一直延用的是脱利腾大公会议所制订的拉丁礼仪。梵二以后,各国教会不再以拉丁文举行弥撒,而用本国语言。中国教会从80年代开始酝酿推进礼仪改革,90年代,“一会一团”印制了《中文弥撒经书》《教会圣事简编》等有关礼仪更新的出版物。举办多期教会礼仪研修班、培训班,为礼仪改革和更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国各地教会都用中文举行弥撒礼仪和圣事礼仪,为了满足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教友的习惯和要求,我们正在研究和试行不同民族的语言礼仪。
4.圣乐艺术中国化:圣乐艺术中国化是礼仪本地化的重要表现,因为礼仪中国化不仅是用中文举行弥撒,必然就会引发圣乐歌曲、圣像艺术等方面相应的中国化,体现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教会随着礼仪更新的推进,涌现出了不少由本籍神长教友创作的中文圣歌、乐曲,有些教区在重要教会节日或特别庆典中使用中国传统表演中的乐器、乐曲、舞蹈,以体现自己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礼仪,表达对天主的崇敬。
5.教堂建筑中国化:传统天主教的教堂建筑风格,大多是哥特式或罗马式。但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的许多古老教堂中,不少融入了中国的民族建筑风格,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例如,始建于1887年的北京北堂,其主体建筑为哥特式,教堂正门左右两侧的碑亭却是中式建筑。始建于1876年的贵州教区主教座堂正立面是典型的中国牌坊建筑风格,钟楼则是中式塔楼建筑;近年兴建的山西洞尔沟等地的新教堂,完全采用我国宫廷式建筑;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的小圣堂,外部结构为北京天坛式建筑,窗户彩色玻璃是由剪纸剪出的人物圣像,较好地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
6.圣像中国化。天主教有崇敬圣像的传统,耶稣像、圣母像尤为教友们所喜爱。但传统的圣像都是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教会艺术家所绘制的圣像为标准,所绘人物的形象都是欧洲人的模样。20世纪初期,随着本地化思想的高涨,拉美等不少国家在圣像绘制上都加入了本国文化元素。中国的神长教友也做出了新的尝试,涌现出陈缘督、王萧达、陆鸿年等大画家,其中30年代朱家驹所绘制的中华圣母像等,以中国女性形象,清朝皇家的服饰表达国人对圣母的钦崇。近年吉林修女周立萍所绘的圣家图,以身着中国古装,朴素的乡村农家生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耶稣、玛利亚、若瑟圣家的圣善、祥和、幸福、简朴的生活,成为体现当代中国教会绘画艺术创新的代表作。
二
中国天主教第八次代表会议以来,“一会一团”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地努力推进教会中国化建设,因为我们深知,只有神学理论的中国化,才可能更好地把基督的福音融入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更好地建立起社会和谐、政教和谐的关系。我们先后召开了圣保禄年神学研讨会和纪念利玛窦来华400周年神学研讨会。圣保禄宗徒强调“为一切人成为一切”的福传理念,强调传福音应尊重本地文化。利玛窦是圣保禄宗徒福传精神的忠实践行者,他以“适应”为主的传教策略取得的成功经验,已经得到整个教会的普遍认同,对现在和未来的福传工作仍然有着很强的启迪意义。
“一会一团”举办了三届本地化神学论坛。分别围绕教会本地化的历史经验、教会本地化的现实意义、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民主办教等专题进行研讨,并邀请五大宗教领袖人物与国内,以及港澳台学者一起交流。通过对教会本地化神学的研讨和分享,对今后中国教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为教会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还举办了中国天主教文化艺术展,以大量图片、书画作品和教会艺术品,展示中国天主教在中国化道路上的艰辛努力,和中国化成果的艺术魅力,宣传我们在牧灵福传、社会服务、教会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鼓舞和激励后来者继续奋勉。为了更好地向广大神长教友推广中国化神学探讨的理论成果,“一会一团”将本地化研讨的优秀论文编辑成册。其中的一些优秀论文,列入“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丛书”已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向教内外读者展示中国天主教在中国化上的努力以及神学理论研究的成果。我们还与安阳师范大学合作,收集整理和分析中国天主教教区的历史沿革,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中国天主教会的“中国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一历史使命需要几代人不懈地努力,需要在整个教会营造强烈的共识和氛围,需要充分发挥广大神长教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团结和凝聚广大神长教友的意志和力量。为中国天主教的牧灵福传事业、为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民主办教提供理论支撑,确保中国天主教沿着中国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中国天主教的“中国化”经历了艰辛与曲折的历程,“一会一团”将努力把教会这一事业“划向深处去”,继续加强神学理论的研究,扩大宣传和影响。我们不仅在神学理论上要中国化,也要在教会礼仪生活、圣乐艺术、教堂建设等方面深入探索、大胆尝试。只要我们有信念、有梦想、勇于探索,中国天主教的中国化道路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宽广。
作者为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
本文刊《中国宗教》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