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作“耶”系青年
年初以来,一个网络流行词语“佛系”频繁见诸媒体:有未婚男女的“佛系恋爱”,有紧跟潮流的“佛系养蛙”,有重在参与、不问结果的“佛系考研”,还有轻微戏谑、自贴标签的“佛系青年”……
其实“佛系”这个词,与宗教并无直接关系,只是稍接近一般人所理解的佛教文化特征,“佛系”青年们的口头禅是“随便、都行、没关系”,年轻人用这个词语表达一种温和的,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态度,而这种无奈、甚至略显“丧”的心态,可以管窥90后群体在面对世界、面对自我时的焦虑与迷茫。
去年年末,阿里健康发布的《2017年度健康消费报告》显示“脱发”、“失眠”等词语已经成为目前90后最为关注的问题,电商平台上的健康消费人群中,90后贡献了将近一半的力量。从互相推荐防脱生发产品,到调侃“保温杯泡枸杞”已成为生活标配,90后未老先“颓”地迎来了自己的“中年危机”:担心失业、害怕平庸、恐惧衰老,面对人生的一道道分水岭,焦虑和压力接踵而至,90后们宝剑尚未配好,出门已是江湖。
有人分析,相比于成长于集体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祖辈父辈们,当下的一代更多地关注的是自我。90后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就像时下的流行歌曲,声嘶力竭地表达着“我们不一样,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可是,究竟是哪里不一样?这种自我追问,在面对多元、快速、复杂的世界时,往往收获的是沉默。因此,当90后了解到很多东西无力改变,自己感到无奈或者犹豫时,他们中的大多数既没有斗争,也没有和解,往往会选择以一种相对平和的态度来观望。
自诩为“佛系”青年的李诞,是爆红网络的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的编剧、制片人,幽默犀利的风格使其在年轻人中收获大量拥趸。一次李诞在微博上公开回复粉丝评论时,说:“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该条微博获得1万次转发,1万次评论,13万次点赞。李诞非常清楚地评价自己其实“是个虚无主义者”,他说,他常常觉得“没劲”,“什么都没劲”。也许就是这种无力和虚无,裹挟着年轻人与周围、与世界越来越疏离,“做自己”不得实现之后,他们将目标诉诸于消费和娱乐,越是喧嚣,越是寂寞,越是虚空。
圣经中《传道书》的作者所罗门王也发出过类似的感慨。所罗门王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1:2)故而,《传道书》被视作是一卷很消极的书卷。所罗门拥有最丰富的财富、最卓绝的智慧。《历代志下》1:12记载耶和华应许他:“我必赐你智慧聪明,也必赐你资财丰富尊荣。在你以前的列王都没有这样,在你以后也必没有这样的。”他以他的钱财使肉体舒畅,尽情享乐,又以他的智慧明察灵巧与愚拙,聪明和愚昧。他处于凡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遍览了古今兴衰,人世百态之后,觉得意兴阑珊,索然无味。
但书卷的最后,他将自己的教训缓缓道来:“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上帝,遵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上帝都必审问。”(传12:13-14)由此可见,《传道书》并不是消极的书卷,而是作者在经历物质以及理性的虚无后,向囿于此间的众生指明生命的奥义乃是敬畏上帝。
其实,当下年轻人的困惑与茫然并不鲜见,圣经中有的青年也经历过。《士师记》中的“天赐之子”参孙天赋异禀,力大无穷。耶和华的使者告诉他的父母,他一出生要归上帝作拿细耳人。在动荡不安的士师时代,参孙更是被赋予了带领全民族走出犯罪行恶之泥淖的希望。然而,参孙并没有完成拯救,他耽于美色,放纵情欲,沾染污秽,最终饮尽了大利拉的红颜祸水。尽管他也击杀了数千非利士人,但他在非利士人设下的网罗面前,表现出的麻木令人震惊。参孙的恩赐本应该作以色列民族领袖的,可他表现得过于个人英雄主义。他不像别的士师,举全民族之力共御外侮,在军事胜利之上,带领民众振奋了对耶和华上帝的信心;可参孙总是单打独斗,他缺乏使命感。缺乏使命使人困惑、迷茫,所以只能依靠自己,最后陷入失败。被剜去双眼,卑贱如推磨女奴一样的士师参孙,终于在生命的最后觉醒了,他祷告:“主耶和华啊,求你眷念我。上帝啊,求你赐我这一次的力量。”(士16:28)大力士参孙终于意识到纵使自己身有千钧力,唯独耶和华上帝是他力量的源泉。
少年马可也曾缺乏使命感。《使徒行传》13:13记载保罗和同工们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还未开展工作,年少的马可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了。最初马可可能是看到“上帝的道日见兴旺,越发广传”(徒12:24),所以满怀豪情壮志,跟随巴拿巴和保罗离开自己的家乡耶路撒冷,要去做传福音的工作。可是亲身经历了舟车劳顿以及宣教的艰辛之后,他又退缩了,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少年马可富有理想激情,却又难吃苦,好安逸,与今日的你我何其相似。没有坚持,是因为不清楚方向;没有动力,是因为缺乏使命。既然如此,就固守自己的舒适区,不尝试,不改变,不快乐。
但,马可改变了。使徒在耶路撒冷会议结束之后,保罗想往从前宣道过的各城去回访探望信徒的景况如何,他的同工巴拿巴有意要带马可同去,可保罗不同意,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徒15:39)曾经的好搭档分道扬镳,保罗重选了助手西拉,“劝慰子”巴拿巴则给了回头的马可一个机会,二人同行前往塞浦路斯。重拾使命的马可火热而勤勉,保罗晚年在达与提摩太的书信中,说马可“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提后4:11),彼得也在《彼得前书》中,亲切地称马可为“我的儿子”。
并且初期教会希拉波利主教帕皮亚称“马可是彼得的译员”,《马可福音》就是他所记录的彼得的讲论。[ 骆振芳,《新约导论》,中国基督教协会神学教育委员会,2014版,第17、18页]马可在回头猛醒之后,不再是客西马尼园里,见耶稣被捕就赤身逃走的少年人,也不再是因意志薄弱,中途退缩的年轻人,而是经历了改变,获得了接纳,承当了福音使命的“耶系”青年,忠心侍主,九死未悔。
今日社会,人们感到越来越疲惫、空虚、不快乐,好像失去动力,学到的东西越多,焦虑感越多,痛苦感越强。无力解救自己的年轻一代,选择“有也行,没有也行”,用“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态度来维持心态的平衡。借用多萝西·赛耶斯的话来说,就是“无所信,无所爱,无所恨,无所追寻,生无所求,而仍然活着是因为死亦无所求。”可是,基督徒却不是这样。保罗劝勉提摩太“要逃避少年的私欲……”,“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也同样是对今日年轻基督徒所言。
少年人自有其狭隘的一面,容易受环境影响而迷失方向,因此更应该坚定信仰,效法主耶稣的榜样,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主耶稣说门徒是世上的盐,是山上的城,是灯台上的光,就是要我们能够在所处的具体世代作出光明的见证。
虽然“佛系”青年劝大家不如及时行乐,因为“人间不值得”;而基督徒知道,这个世界之所以不值得,是因为我们更有一个盼望在天上,我们一生都是这“大地上的异乡者”;虽然年轻人的态度是不争不抢,可基督徒向着标竿直奔,以得着我主耶稣基督为至宝;虽然这个世代忙于将人们的焦虑消解于美食、娱乐、消费,但基督徒清楚地知道,有一分热,就当发一分光,即便如同萤火,也能照亮一点黑暗。而这,才是我们“耶系”青年的态度。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在读神学生。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