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李提摩太系列:今日教会的宣教路线取向之选择(七)

编者按:本文节选自《福音与当代中国》杂志第四期文章《晚清大变革时代背景下的李提摩太及其传教路线:回顾与前瞻》,由于文章较长,小编想以多篇短文的形式来展现,此处为“今日教会的宣教路线去向之选择。”

1、戴德生还是李提摩太?

是重精英路线还是重平民路线呢?这个问题并不能简单回应,我们必须考虑今天中国的文化处境。我们既要捍卫基督教基本真理,也要勇于“处境化”地作神学。不能因捍卫基督教绝对真理而排斥处境化,也不能因重视处境化而滑向混合主义。对于其他宗教,需要对话,这不是放弃绝对真理上的“排他性”,而是要“虚心聆听,了解各宗教的前提、经验和挣扎”,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在这个世代里传播福音。因此,中国的教会不能固步自封,不能把自己装在罐子里,而是要应对新的时代文化之挑战,处境化地做神学,处境化地进行宣教。基督徒不仅要担负福音使命,也应当担当文化变革的角色。这也是当代中国教会里很多年轻的基督徒为何热衷于学习改革宗神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2、中国教会形势的变化

今天中国的教会情况已经不像30多年前刚改革开放时期的光景,那时中国的教会绝大多数在农村,信徒以文盲半文盲的农民为主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经过30多年的发展特别1989年之后福音向城市的飞速传播,中国的城市教会开始兴起,很多社会中坚力量如大学生、教授、知识分子、医生、律师、企业家和专业人士等涌入教会成为信徒。

但目前中国的教会主流仍然是非常保守的基要派,固步自封,只顾来生而轻看今世,对社会采取消极避世甚至是排斥的立场,缺乏与其他文化的会通,甚至以反文化反理智反知识为荣。这样无形中等于教会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这是不可能为基督做光做盐的。因此,中国的基督徒往往“给人傲慢、无知的印象”。

而与此同时,很多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因着信仰的真空而在寻求新的信仰,但可惜的是,很多人有的寻找到气功组织,有的进入新纪元渗透进入的准宗教类团体。而中国的基督教却不能很好地把握时代新动向,而和这些知识群体进行”文化会通”。

21世纪的中国仍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宣教工场之一。而在中国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结构、人口结构、阶层结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存在理当引起教会足够的重视。如何得着这些人的灵魂,是中国教会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中国的教会必须浮出水面,更新宣教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社会普通人群(这不是说他们不重要),也要关注社会中上阶层,并借此能与文化会通,影响知识分子,以此带动宣教,提高教会的影响力。

3、如何更新宣教策略:李提摩太的启迪

街头布道是戴德生和内地会所惯用的宣教策略,也是今天中国教会比较常使用的传福音。不过,早在一百多年前李提摩太就发现街头布道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比如对社会精英人士就不能也无法采用街头布道法。后来,他又发现文字事工的重要性,借着文字和出版对中国的官员和学者可以很好地施加影响力。

李提摩太对文字事工的探索和推动,对戴德生领导下的中国内地会和其他差会推进对湖南的宣教工作铺垫了道路。

由于李提摩太领导下的广学会出版的文字作品在官员之间的传播,让很多人对基督教有了客观的认识。1896年,广学会最著名的作者被长沙一所由改革者开办的学院邀去给学生做讲座。1901年,湖南有了第一所由传教士开办的学校、教堂和医院;同时,一些著名的中国家族,比如曾家某些成员也转化成了基督徒,并在当地的基督教教务工作中发挥着带头作用。

结语

福音的信息亘古不变,永远具有神的大能,但时代情境的变更是千变万化。如何把这古旧十字架的福音信息带入我们身处的这个文化处境里,是考验中国教会和基督徒生命与智慧的一大挑战。今天的中国教会面对新的形势,我们仿佛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

中国教会的宣教之路何去何从?

我们中国人很看重历史,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之俗语。为此,很有必要回顾和总结中国教会历史上也是世界宣教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戴德生宣教路线和李提摩太宣教路线,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加以检讨,这对中国当下的教会尤其是宣教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戴德生在中国教会为大家所共知,李提摩太相对而言就“低调”得多了。所以,很有必要重新发现、认识李提摩太的宣教路线,并与戴德生宣教路线对比,我相信我们从中会得到很多启发的。当然,李提摩太宣教路线也有他的弱点,但我们完全可以扬长避短,从历史中学习汲取先进经验,用于今天的时代。

参考文献:

1、David J.Bosch.更新变化的宣教——宣教神学的典范变迁.(白陈毓华译)台北市:中华福音神学院,2004

2、李提摩太:亲历晚清45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李宪堂、侯林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苏慧廉.李提摩太在中国(关志远、关志英、何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苏精:上帝的人马——十九世纪在华传教士的作为.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06

5、戴德生.带着爱来中国——戴德生自传.(陆中石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6、史蒂亚.戴德生——挚爱中华.(梁元生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

7、庄祖琨.宣教神学.台北:基督使者协会,2004

8、庄祖鲲.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陈荣毅、王忠欣等. 中国文化更新的神学思考..网上资料:http://ishare.iask.sina.com.cn/f/35439714.html

(文章首发于《福音与当代中国》杂志第四期,本平台蒙允刊登。)

IMG_0640.JPG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