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希伯来人、以色列人、犹太人的关系

犹太人并非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但肯定是对人类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民族之一。无论是宗教、哲学、科学、经济、文学、艺术等等领域,都能看到犹太人的身影。加上其充满苦难与传奇的历史,让犹太人成为最有魅力的民族之一,关于他们的各种书籍、文章、影视可谓汗牛充栋。

在不少人都惊奇于犹太人的历史文化,阅读了不少相关书籍与影视。但很多人有个困惑,为何犹太人又被称为以色列人、希伯来人呢?这三个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他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希伯来人:在三个名字中,希伯来人起源最早。犹太先祖亚伯拉罕是闪米特人,他最早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吾珥城,后来,亚伯拉罕在雅巍(耶和华)的指引下,离开了祖辈生活的吾珥城,前往应许之地迦南地区(今日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区)。

亚伯拉罕来到迦南后,当地人对这个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完全不同的外乡人感到好奇,于是他们就把从东方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渡河过来。称为“希伯来人”。即“渡过”,“大河那边的人”的意思。

希伯来人很快成为外族人对早期犹太人的称呼,比如迦南人称亚伯拉罕为希伯来人(创世记十四章十三节)、埃及人称宰相约瑟一家为希伯来人(创世记四十三章三十二节),即便到了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约书亚重回迦南地时期,非利士人也称他们为希伯来人(撒母耳记四章六节)。

有的学者根据研究,提出了另一种说法认为,希伯来人来自闪的第四代孙子希伯,而他是亚伯拉罕的远祖之一,希伯来人就是“属希伯”的意思。不过这个说法,缺乏有力的证据,并未得到广泛认同。而且外族人也不知道亚伯拉罕的先祖叫希伯,也就不可能叫他们希伯来人了。

希伯来人主要用于从亚伯拉罕到大卫时期的古犹太人。不过由于这个名称流传已久,逐渐得到了犹太人的认同,目前犹太人文化意识的一种符号。后世很多犹太人也用希伯来人称呼自己的民族。比如基督教重要建立者之一的使徒保罗,在提到自己是纯种犹太人时就说“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而当代以色列人也常以希伯来给民族文化命名,比如希伯来语、希伯来大学等等。

以色列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国家的称呼,但这个名字的起源也是非常早的,来源于先祖雅各。雅各是亚伯拉罕的孙子,以撒的儿子。他从小颇有心机,通过欺骗手段,夺取了哥哥以扫的继承权。他的行为引起了哥哥的愤怒,有了不轨企图。雅各为了避难,就来到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舅舅拉班家生活。他在此娶了拉班两个女儿利亚和拉结为妻,育有十二个男孩,成为犹太十二支派的始祖。

雅各离开拉班家后,要跟他哥哥以扫见面,以消弭以前的恩怨。然而就在前一晚,天使从天降下,来跟雅各摔跤,但一直都无法战胜他,直到天明时,天使摸了雅各的大腿窝才获胜。雅巍为了纪念这事,就把雅各的名字改为“以色列”。这个名字最早是与天使角力的意思,后成为“神的王子”。从此以色列成为了犹太民族的重要称为。

在《圣经》中,以色列出现的次数最多,据统计共有2500多次。由此可见,犹太人对这个名字十分看重,因为这个名字是雅巍所赐的,是他们“神的选民”的重要象征,也是其民族凝聚力的一个符号。这也是为何在1948年复国时,选择以色列作为国名的原因,这具有信仰与国家双重的认同。

此外,在所罗门统一王国分裂后,分为南北两国,南国为犹大,北国为以色列。北国后来被亚述所灭。因此以色列一词在犹太民族中有三层含义,首先是信仰的认同,其实是纪念始祖雅各,最后则是犹太历史上的一个政权,而前两者在历史和当代的意义较大。

犹太人:这个词汇来源于“犹大”(赞美的意思)。最早是雅各第四个儿子犹大,由于雅各的前三个儿子流便、西缅、利未都有过错,于是犹大有了长子名分,因而非常蒙福。犹大的子孙形成了犹大支派。他们在犹太人历史上颇为显赫,像大卫、所罗门两代英主,都出自这个支派。而当统一国家分裂后,犹大又成为南国的名称。

后来南国犹大被新巴比伦所灭,犹太人因此沦为“巴比伦之囚”。但幸运的是,他们不像北国以色列的十个支派从此消失,而是和便雅悯支派生存了下来,成为日后民族的主体。经历了“巴比伦之囚”的苦难后,他们的宗教信仰与民族认同日益深刻,有的人为了纪念南国的灭亡,将本民族称为“犹大”。

到了公元70年,犹太人大起义失败,罗马王子提图斯攻陷耶路撒冷。他们开始了长达两千年的大流散。由于生活在外族地区,就将希腊人、罗马人都对他们的称呼,开始自称“犹太人”。其实犹太是希腊语-拉丁语中对“犹大”的拼写。从此犹太人这个名字,成为了这个民族的称呼,沿用到今天。

希伯来人主要是文化的认同,以色列则是信仰与国家,而犹太人更多用于民族称呼。这三者都构成了犹太历史文化的因子,见证了一个弱小民族的伟大与苦难。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