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沐恩堂
上海沐恩堂位于西藏中路九江路口,面对人民广场,为华东地区著名教堂,1993年7月,沐恩堂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沐恩堂为美国监理会所修建。她建于1887年,时名为中区监理会堂。当时,美国监理会得到了一名叫慕尔的美国信徒巨额捐款,所以在1890年(一说1900年)改名为慕尔堂,以表示对他的纪念。1929年,该教堂向西迁移,建造了现在的这座教堂。
改建后的幕尔堂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属于新哥特式风格。教堂坐东朝西,占地面积为134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138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平面和造型设计得自由组合,外墙以凹凸红砖相拼,体现了他设计的特性。建筑群正中为大堂,三跨空间,其中中央跨度特大,三面围有挑台,共设1000个座位。西南角有塔楼一座,毗邻有4层附屋和附属学校。外立面为深褐色面砖,墙角和窗框镶嵌隅石,显得古朴和神秘。教堂建成后,被当时称为“建筑雄伟,居全国各堂之首”。1936年有位美国教徒捐款,在塔楼顶部安装5米高的霓虹灯十字架,底座装了马达,可使闪亮的十字架四面转动,使教堂成为上海地区著名的教堂。
1958年,全国三自会开始联合礼拜,上海黄浦区很多宗派的信徒都集中到教堂礼拜,并正式改名为“沐恩堂”,意为沐浴于主恩之中。1966年,文革爆发,教堂被迫关闭。
1979年,沐恩堂被定为上海第一座开放的教堂,可学校却以学生上课为由,拒绝归还教产。于是曹圣洁等牧者就去跟学校交涉,希望能够先在礼拜天供教会使用。尽管学校答应了请求,但竟要求教会支付租金。这让牧者感到无奈与愤怒。但为了早日复堂,让弟兄姐妹有个敬拜上主的场所,就暂时答应了学校的条件。
1979年9月2日,沐恩堂正式复堂。在礼拜前,上海的信徒纷纷奔走相告,准备礼拜天到圣殿里敬拜主。到了主日,太阳尚未升起,就有不少弟兄姐妹来到教堂门口排队等候,这一幕令不少牧者动容。由于没有《圣经》,也没有赞美诗,教会临时油印了一些歌谱。但即使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广大信徒的热情非常高,不少人是在感恩的热泪中完成了这第一场礼拜。戚庆才牧师以“忘记背后,努力面前”为主题,劝勉信徒苦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大家不要抱怨,而是感恩。此后,沐恩堂每场都是人山人海,不久就把主日礼拜变为三场。而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教产也在年底回到了教会手中。
沐恩堂复堂后,见证了全国或上海基督教界重大会议和典礼,如1988年上海祝圣沈以藩、孙彦理两位为主教,都曾在该堂举行。英国圣公会坎特伯雷大主教罗伯特·伦西曾参加在沐恩堂举行的感恩礼拜。1993年7月,沐恩堂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