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宣武门教堂

宣武门是老北京城的南门,但随着城市建设,原来的遗迹留存不多了。但是却有一座400多年历史的老教堂屹立于此。她就是被称为“北京南堂”的宣武门教堂。

这座教堂的建立者,可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就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利玛窦神父。利玛窦来到北京后,获得万历皇帝准许,在宣武门一带建立教堂。1605年,教堂落成,成为北京目前最早的教堂。但教堂规模不大,随着信徒增加,无法容纳太多人。1650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此原址上重建,将建筑规模扩大了好几倍。

根据记载,新建的南堂“牖器饰,如其国制,内建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楼一座,署有上赐‘钦宗天道’四金字。” 汤若望还在南堂设置了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等设施,为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由于汤若望是顺治皇帝的良师益友,因此顺治经常到南堂看望汤若望,讨论各种西学话题,史料记载就有24次之多。顺治还赐有御制“通微佳境”匾,悬挂于教堂,因而南堂见证了一段君臣佳话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往事。

1675年,康熙帝两次亲临南堂看望南怀仁神父,为南堂御笔“万有真源”匾额和“敬天”匾额,命悬挂于南堂内。1690年,北京教区成立,意大利籍伊大仁(又名康和之)为首任主教,南堂因此成为教区的主教座堂。

1703年,南堂重修工程开始,康熙皇帝特意拨款十万两银子支持。十年之后一座欧洲风格的高大建筑落成。但不幸的是,1720年北京发生地震,南堂建筑在地震中遭到损毁。此事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次年,葡萄牙国王斐迪南三世出资重建南堂,重建的南堂采用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取十字形,长八十尺,宽四十五尺,教堂屋顶做穹窿状。

1775年,南堂再次毁于大火,并于第二年重修。庚子之变时,南堂遭到义和团焚毁。1904年再次重新修建。这次重建后,南堂的主体建筑最终定型,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南堂的建筑共有三进院落,大门为中式建筑占据了教堂的第一进院落,其后的东跨院为教堂的主体建筑,西跨院为起居住房。教堂主体建筑为砖结构,面向南方,正面的建筑立面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三个宏威的砖雕拱门并列,将整个建筑立面装点得豪华而庄严,整个建筑里面磨砖对缝,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教堂建筑的室内空间运用了穹顶设计,两侧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整体气氛庄严肃穆。

1978年底,十年动乱期间被迫关闭的南堂重新开放,当时参加弥撒的主要是在京的外国人。1979年4月,中国信徒得以进入望弥撒,成为中国第一间复会的天主教堂。宣武门教堂是北京教区的中心,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400多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天主教会的发展,同时也成就了一段中西文化交流的佳话。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