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中国儒道释典籍之翻译与诠释》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明末清初可谓是一个重要时期。在利玛窦、汤若望、卫匡国、南怀仁等等耶稣会士的带动下,中华大地迎来了第一波西学东渐的浪潮,在科技文化上,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其实,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样被译介到了西方,形成了一股蔚为壮观的中学西传的历程。而传教士同样是从事这一工作的群体。
耶稣会士来华后,为了更好地传播福音,就采用了“利玛窦规矩”,将基督信仰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博取中国士大夫的兴趣,从而促进福音的传播。传教士为了宣教,就大量阅读中国的经史子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成为有名的汉学家。他们不但传播福音,更把中国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等儒释道的典籍介绍到西方,从而导致了国际汉学的兴起,并一直延续至今。
不少学者指出,中国典籍传入西方后,立刻引起了巨大轰动,不少学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郁兴趣,并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比如中国文化重视农业生产的特点,就激发了法国重农主义思想的兴起,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1694—1774)提出了“农民穷则国穷”这样寓意深远的格言,认为农业人口的就业增长和农业繁荣将刺激贸易和工业。魁奈主张的“以农为本”思想,正是来源于儒家的重农思想。
此外,不少学者认为,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形成,跟伏尔泰等人阅读了中国典籍,深受影响有很大关系。尽管今天对于法国思想界的看法不一,中国文化到底起了多大作用还有待商榷。不过中华文化影响了欧洲近代的思想界,是不争的事实,来华传教士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
因此,我们了解“中学西传”的历史,能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在西方流传的历程,以及来华传教士所从事的事工情况。这对于今日思考中西方文化交流、互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李新德所著《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中国儒道释典籍之翻译与诠释》一书,就是论述中学西传,了解传教士在这其中所作贡献的好书。
本书研究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翻译中国儒道释经典的实践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传播。作者对中国典籍西译的历史以及西方传教士的翻译体例、翻译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对他们塑造的中国儒道释之他者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有助于重新认识当年传教士中国经典译本的历史价值,尤其是这些译本在西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西方读者的接受方式,为中国译学理论建设提供丰富的范例,进而指导中国学者进行典籍西译工作,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本书广泛搜集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及中国典籍译本,内容丰富,立论有据,分析中肯,很值得研读。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