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摩西的人生历程学习到的功课
希伯来书的作者在11章一开始就列举一连串信心的榜样,藉以劝勉读者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而摩西就是其中一位。摩西是伟大的民族领袖,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里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他不仅是战士、政治家、诗人、道德家,更是上帝忠心的好仆人。旧约圣经提到摩西约一百七十次,新约圣经提到摩西也有七十次之多,可见摩西在以色列人的历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为犹太人所敬仰。
上帝不仅是历史的主宰,祂更是透过历史向我们说话。在今天,整个大环境被后现代、世俗享乐主义的影响下,每个神的儿女都需要对我们短暂的人生重新的定位和思考。上帝对摩西的评价是在神家中全然尽忠的,当他即将走完人生路之时,仍然呼天唤地的向以色列百姓作见证,嘱咐他们要谨记遵行神的话,摩西为我们留下来美好的榜样,他深深影响了当时代的以色列人,上帝也透过他教导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生活、去抉择!
一、当有正确的人生观
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来11:24),说明摩西甘愿与希伯来人弟兄认同,而不以皇亲贵族自居。圣经告诉我们,摩西自小成长在王宫里,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学习了埃及一切的知识文化,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据考古学家研究,摩西作法老女儿之子的地位是很崇高的,或许有可能将来成为法老的继承人,但他却拒绝了这大有尊荣的试探。他不是“不能”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乃是“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这“不肯”的力量,是他的信心所发生的功效。
在《出埃及记》中记载,摩西长大后,有一次出去探望自己的同胞,看见他们作苦工,又见一个埃及人打他的一个同胞希伯来人,他向四面一望,见没有人,便将那埃及人打死,将他埋在沙土中。摩西挺身护卫自己的同胞,就是表明了他自己是希伯来人的身分,实际上也就是等于拒绝被称为法老女儿的儿子。司提反告诉我们,摩西因保护自己同胞而打死埃及人是“在四十岁的时候”,说明摩西“拒绝”的行动是摩西在长大了以后才采取的,他不是出于孩童的无知或少年人的鲁莽的行为,而是一个成年人负责任的行动,并且“他以为弟兄必明白神是藉他的手搭救他们”。由此可见,摩西当时已晓得神对他的召命,他拒绝被称为法老女儿之子,正是他对此召命的信心回应。
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根本看法,人从哪里来?人为什么活着,将来又要到哪里去?人怎样生活才会有价值和意义?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又当怎样处世为人,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想的。人生观的错误就会导致人们错误的看待人生,因为人生苦短所以应该及时行乐,活在醉生梦死当中,忽略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使徒约翰告诉我们:“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基督徒没有力量拒绝这世界试探的原因,多是因为未确实相信神所应许之福气的美好。
有一位神学院的老师,原来是某地政府的高官,后来因着悔改归主,主动离职去装备学习,今天在各地教导神的话语。若不是因着上帝的救赎,若不是将来永恒的盼望,谁愿意放下这舒适安逸的生活呢?保罗告诉我们,“我们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林前4:9)保罗知道他所遭受的一切:被人轻看、遭患难、受攻击等,都不过是神要在他的身上显出祂的慈爱、能力、拯救和各种的恩惠而已!因为世界上的人多半不明白神的爱,但当他们看见我们怎样在患难困苦中蒙神眷爱时,他们就能够认识神的爱了。世界上的人没有盼望,但当他们看见我们在各种苦难中竟有盼望时,就发现基督徒的人生与众不同,这就是神要我们成“一台戏”的缘故。
这台戏上帝是总导演,保罗不过是一忠心的演员,他的一举一动都由神亲自安排,他站在供世人和天使观看的地位,因此他必须谨慎地生活、传道。观众不仅包括善的天使,也包括恶的天使,就是魔鬼也在留心我们的一举一动。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是否是一位合格的演员呢?
二、当有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人生的千差万别都是因着人的价值观不同所导致的,有人从政,有人从商,也有人一生专心服侍上帝,也有人无恶不作,往往价值观就能显明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我们所要奔跑的目标,表现我们价值观的方法往往就是我们所说的“划得来”。例如在礼拜天早晨仍然睡在床上的人,表示他认为身体上的享受比约束自己去敬拜神更有价值,一个人说“我相信圣经的真理”,却不愿意看圣经,这就表示他没有把圣经看为是有价值的,因此,价值观不仅影响着我们个人的行为,也影响着我们做任何事的动机。
圣经告诉我们:“他宁可和上帝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来11:24)新译本翻译为:“他宁愿选择和神的子民一同受苦,也不肯享受罪恶中暂时的快乐。”希伯来书的作者在11章24-25节中分别解释了摩西拒绝被称为法老女儿之子的原因。摩西在“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与“暂时享受罪中之乐”这两种情况之间,摩西做出来正确的抉择,他选择了前者。希伯来人当时在埃及地作奴仆,埃及人“加重担苦害他们”,希伯来书的作者称他们为“神的百姓”,似乎要向读者提示,摩西选择和他们同受苦害,不完全是因他们是自己的同胞,而是由于摩西认定,这些照当时环境看来绝无前途可言的希伯来奴隶,乃是“神的子民”,神应许了他们要成为大国并且得迦南地为业。这就是说,摩西对他的同胞的委身,不只是出于一种血浓于水的民族意识或爱国情怀,而是基于他的信心,也是对神应许的信心,以及由此而生对神召命的积极响应。
摩西知道神对以色列民的应许,也认识到神对他自己的召命,在这情形下,他若仍然保持他在法老宫廷的地位,就等于放弃了神的子民、否认或至少漠视了神的应许,并且违背了神的呼召,简而言之,等同于犯了背道的罪。理论上,摩西可以这样想:他若保持在埃及王宫的高位,也许更能为自己的同胞多做点事,在这方面他有约瑟的先例和榜样,可是,神对摩西有不同的旨意,上帝要使用摩西领祂的子民出离埃及,向着应许之地进发。而神的旨意一经显明,对摩西来说,继续留下来享受埃及宫廷的荣华富贵,便会构成背道之罪,而他的享受亦变成“罪的享受”。由此看来,摩西真正的选择,不是介乎受苦与享受本身,而是介乎和神的百姓认同(因而同受苦害)与落在背道之罪中(继续享受他在宫中的地位和权利)。摩西的信,不但使他拒绝了从世界而来的荣耀,而且使他甘愿为主受苦。这两件事常常也是相连的,如果你拒绝了这世界的福乐,就不只享不到福乐,还会因此受苦,虽是这样,摩西仍然选择与神同行。
圣经告诉我们,这种“有罪的享受”只是“暂时”的,因它瞬间就有可能和我们的身体一同消失。(雅四14)保罗说,“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8)。一般人当然是顾念追求所见的了,因为这是很现实的,能得到的,而所不见的,则似乎很渺茫、遥远,不切合实际,所以和人传福音时常能听到这样的回答“耶稣能给我钱花吗?他能给我饭吃吗?”
但是保罗说,我们却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无论多好,多实际,都是暂时的,为之费心,费力是没有多大意义和价值的,有的人还没有得到就已经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有这样一个故事,讲到早期俄国高加索地区,土著人出售土地以“日”计算,买地人从日出到日落之间,所奔跑围得的土地即作为买卖之地。某人天亮即开始奔跑,开始时步子轻松,欲尽量围大些。中午时,他已围得一大块地,但他仍嫌不够,再跑。太阳西斜,他开始焦急起来,但两腿发软无力,身子沉重,但距终点尚远……无情的日头快要西沉。当太阳完全消失在地平线时,他终于气喘吁吁、满口白沫、眼目昏暗地跑到终点。正当大家为他欢呼时,他因劳累过度仆倒在地,顷刻间,停止呼吸。他最后得到的是6尺长、2尺宽的墓地。
笔者家乡教会的牧者有时也提醒笔者说,先在家牧养服侍不要出去了宣教了,做点生意等有钱有房了那时候再出去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传道书说:“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或作“这是众人的本分”)。 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传12:13-14)每一个人将来都要站在神的审判台前,为自己一生中所做的接受审判。我们不能用人生的风雨起伏作为轻浮度日的借口,要过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我们就必须将神放生命中的首位,仔细思想:今生短暂的福乐与将来的永恒的天国哪个更是我们所关注的中心和焦点呢?
三、当有正确的道德观
人有神的形象样式,人是有理性寻求真理的功能,也有分辨是非的功能,人也有追求真、善、美的向往。即使是无神论者也不能否认一个事实,上帝将律法刻在他们的心板上,让他们明白善恶对错。无神论的道德观不是真正的道德的标准,只有神才是真正良善的,人的良善都是有瑕疵的。基督徒的道德观更高于世人的道德观,因为他们的道德受圣经的洗礼,懂得从起心动念就审查自己,道德观已经涉及到思想,感谢神,因着认识真理,我们才能有真正的道德观。雅各长老告诉我们:“你们这些淫乱的人(原文是淫妇)哪,岂不知与世俗为友,就是与神为敌吗?所以凡想要与世俗为友的,就是与神为敌了。”世界与上帝二者不可兼得,凡心里想与世俗为友的人也就是与神为敌了,因为他的心已经归向了世界。摩西“他宁可”负代价,按他当时的身份,他可以任意妄为,但他清楚自己的另一个重要身份。他看重的是什么是神喜悦的,什么是神所恨恶的。
“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来11:26)现代译本翻译为:“在他的眼中,为基督受凌辱,比埃及所有的财宝更可贵,因为他盼望着将来的奖赏。”“埃及所有的财宝”自然是好的无比,但在摩西的眼中,较此“更大的财富”是“为基督受的凌辱”。 摩西之所以能有上述的信心表现,是“因为他注视将来的赏赐”(新译本)。。“注视”原文是过去未完时态,表示一种持续不断的态度:摩西不是把他的注意力放在目前的苦难和凌辱上,而是全神注目于他所要得的赏赐。
有这样一段话说:如果你知道天上的荣耀,就不会在乎地上的羞辱;如果你知道永远的冠冕,就不会在乎暂时的受苦;如果你知道上帝的应许,就不会在乎别人的嘲笑;如果你知道永恒的归属,就不会在乎今天的房屋;如果你知道天堂的荣美,就不会在乎世界的财富;如果你知道将来的赏赐,就不会在乎现在的付出。
摩西的信使他对这世界的福乐有特别的看法,甚至他看为基督所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这是世人所无法了解的。这里我们看见摩西的属灵眼光与使徒的属灵眼光相同。当使徒们为主的名被人捉拿鞭打之后,圣经说:“他们离开公会,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徒5:41)。使徒保罗在写信给腓立比的信徒时也说:“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腓3:8)。基督徒可以用这一点来衡量自己,如果将今世的尊荣富贵与为基督受苦受辱摆在一起,我们会如何选择呢?我们是否会拣选为主受苦而轻看今世的虚荣呢?
四、当有正确的宇宙观
基督徒正确的宇宙观是什么呢?例如生病看医生,是因为相信医生能够用药使我们痊愈。乘坐火车,是因为相信火车司机能平安的将我们送往目的地,所以我们的信心是有对象的。创造天地万物的真神,也就是基督徒“信仰”信仰的目标“信心”的对象。诗人说:“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诗121:1-2)当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那么世界观也就会随之发生改变,我们就能够明白法老算什么?魔鬼算什么?是谁在掌管着宇宙万物?它们能够破坏神的救恩计划吗?因为这是天父世界。
希伯来书的作者说:“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来11:27)新译本翻译为:“因着信,他离开了埃及,不怕王的忿怒;因为他坚定不移,就像看见了人不能看见的神。”摩西「因着信,就离开埃及」,虽然可以指着他逃往米甸说的,但却更适合指为全部以色列人出埃及说的,而以摩西为代表,他经过了四十年后再回到埃及去,不怕王怒,昂然无惧的,率领全体以色列人出了埃及。
摩西在选择事奉神而不事奉法老一事上没有惧怕,摩西离开埃及是因信而非因怕王怒,因他好像不断地看见那肉眼不能见的神,他相信神确实存在,虽然人的眼睛看不见祂,他也信他寻求这位神是会获得赏赐的。显然,希伯来书的作者,希望我们从摩西及其他父母身上学习“不要怕、只要信”的功课。作者两次提到“不怕王”,也许对当时生活在罗马皇帝政权下的读者还具有特别的适切性。
圣经说:“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好像垄沟的水随意流转”“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箴21:1太10:28)只有上帝才是历史的主宰,世上有权势的君王都在神的掌管之下,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按着神的旨意而行,任何邪恶的势力、组织、政权都不能拦阻神的旨意。感谢上帝,摩西的三个“不”:“不肯”、“不愿”、“不怕”不仅是他信的心志、信的结果也是他对神信心依靠的回应。今天,我们面临着世界各样的败坏、魔鬼的引诱及艰难的环境,我们也需要有坚定地信心来回应神的爱,愿上帝帮助我们也能像摩西一样成为得胜者,在神的家中全然尽忠!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新疆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