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舍就在我身旁”——浅谈基督教与慈善事业的有机融合
在《圣经》路加福音的10章,耶稣讲过一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被强盗剥去衣裳,打个半死,丢在路旁,先后有在圣殿侍奉的祭司、利未人从那里经过,却因着尊贵身份视而不见,只有一个撒玛利亚人动了慈心,为他包裹伤口,带到客店,耶稣教导说,要爱邻舍如同自己,并且说,你去照样行吧。在圣经中,像这样关于慈善公益社会关怀的教导比比皆是。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基督教以倡导博爱和平、慈悲、怜悯、公义的教义,效法耶稣基督献身舍己的无私大爱,与公益慈善事业实现了有机融合,千百年来,各地教会本着圣经教训,按着耶稣基督的教导,一代又一代神的仆人用爱心践行信仰,用生命影响生命,在各方各处,以赈灾济贫、扶弱助孤、医病兴学等义行善举,为主做了美好的见证。
一、慈善事业的概念及起源
慈善又称慈心善行,是世界上既古老又普遍的思想和行为,慈善思想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思想情结。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同情弱者、扶危济贫是人们通常具有的一种心态,将其付诸行动即称为行善,行善历来成为一种美德,古今中外大多如此。慈善事业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弱者以金钱或物质相助或者提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
慈善事业古已有之,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有社会救助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也很久远,汉唐时期有济贫赈灾医疗,宋代有养老扶幼,元代有医疗救助,明清时期兴起了民间慈善群体。在基督教信仰产生前,世界范围的慈善事业给与社会的关怀和温暖是微薄的,就像西伯利亚苔原(冻土地带)一样,相当酷寒冷淡。学者马提诺博士曾翻遍诸多历史文献后,总结说“古代并没有留下任何有组织之慈善事业的痕迹”。
而当基督教和圣经家喻户晓后慈善事业诞生后,对慈善事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当基督教每传入一个地方,对那里的慈善事业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现代意义的慈善事业,发端于西方社会,同时也兴起了一个以关心人、尊重人并致力于人的发展的新型专业学科——社会工作学,作为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督教文明传播的“博爱”,成为重要思想来源,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主张以人为中心,而欧洲宗教改革也恢复了人的尊严与价值,资产阶级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新的的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的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助人的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8世纪中期,受基督教信仰影响,欧美等国许多赋闲在家的中产阶级妇女自愿承担起访问贫困家庭的工作,被称为“友善访问员”,不仅为这些家庭提供物质帮助,还向他们提供各种建议,包括生计、子女教育、选择经济实惠住房等劝告。后来逐渐职业化,成为社会工作的前身。
1893年,英格兰有济贫院和一个慈善组织开设了慈善训练学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美等国家出现了社会慈善组织,弥补了政府济贫活动的不足,更大范围向失业者、贫民提供帮助,推动了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
慈善本身超越了宗教、超越民族、超越文化、超越政治,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基督教慈善在历史文明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二、基督教信仰及圣经中的慈善观
基督教信仰注重仁爱,慈善观的依据便是圣经,圣经是唯一的经典,以圣爱贯穿全书,新旧约六十六卷书描写了人的一次次堕落败坏及上帝一次次的赦免拯救和爱的救赎,是神所默示的真理之源,是神的话语,指导信徒的生活信仰,也是一切基本教义的根基和基础。
基督教倡导“爱人如己、爱仇敌、爱人不虚假”,因为神就是爱,慈爱、怜悯、公义、信实、良善是神的本性。基督教强调独一真神,神不仅是万物的创造者,而且是绝对的拥有者和支配者。在诗篇24:1说:“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蒙爱的人,只是一个管家的角色,应当回应主的呼召,以施舍怜悯关爱,彰显真正的基督生命与虔诚。在提前6:18说“又要嘱咐他们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乐意供给人。”
圣经承认人世间有贫富差异之别,因此教导,不可欺压贫穷者,要眷顾穷人。在诗篇中说,上帝抬举贫寒人,提拔穷乏人,耶稣出来传道时说,上帝叫他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就是冲破世俗偏见,以平等的视角,对穷人有足够的尊重。这并不是说神不喜欢富足的人,相反富可敌国的信心之父亚伯拉罕以及以撒、约瑟、所罗门都是富足的人,是神所祝福的。
这里的贫穷是指灵里的贫穷,在耶稣所讲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中,我们看见财主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而讨饭的拉撒路却在亚伯拉罕的怀中,富足之人因着财富心存骄傲漠视生命,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以致积蓄罪恶,惹神怒气。
而贫穷的人不是这样,耶稣登山宝训八福所讲,贫穷的人有福了。一个在心灵时时感觉穷乏的人,就是一个谦卑的人,他会专心依靠神,关注穷人,帮助他们,他认识到自己的救恩和财产是白白从神得来,自己不配得,所以理应奉献供应他人需要。同时因着宝贵福音应许人进入全新的社会,就是贫穷人的福音,被掳的得释放,被压制的自由,真正享受在地如天的美好新生活。
鼓励个人行善,在利未记19章教训,收割时不可割尽田角,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施舍不仅是旧约的要求,“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箴19:17)在新约主耶稣也说:“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
施舍就是给与,给予的人是永远富足的人,其目的就是要积攒财宝在天上。而且强调施舍不能假冒伪善,不能故意叫人看见,要行在暗中,右手所做的不叫左手知道,你父在暗中查看,必然报答你。我们作在最小的一个身上,就是作在主身上了。
主耶稣不仅谆谆教导门徒,而且也身体力行,“因他本来富足,却为我们成为贫穷,”做了完全施予的榜样。他在世传道三年,体恤孤儿寡妇,医治瘸腿、瞎眼和大麻风患者,抚慰妓女、税吏、罪人,宽容饶恕接纳他们。基督道成肉身更是彰显了舍己牺牲的大爱,他本是神的儿子,却甘愿降卑,且死在十字架上,为拯救世人。在被钉在十字加上最痛苦的时刻,他还为那逼迫他的人祷告:“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这是最伟大的爱,感人肺腑,震撼人心,彰显伟大的圣爱。
三、基督教慈善事业对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卓越贡献
从基督教发展历史来看,教会与慈善公益有机融合,不仅促进了福音广传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使徒时期教会建立初期,信徒变卖了田产家业,凡物公用,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营造了公平和谐的美好世界;使徒保罗写信劝勉信徒,当以自己的富足补充他人的不足,实现福音所倡导的均平;在旅行布道中,救济穷人的慈善事工,始终与传福音救灵魂工作齐头并进;早期基督教历史上的君士坦丁,接受基督信仰后,完全赞助教会,扶持穷人、孤儿寡妇;宗教改革时期,教会大力推广圣经民族语言化,打破了教育资源的垄断,使平民大众能接触学习真理;中世纪,修道士践行基督教信仰,生活朴素,开荒垦地,在眷顾社区穷人孤儿的事上毫不吝惜;清教徒中少有穷人,因为穷人都得到了照顾。英国国教教徒安德鲁斯曾写道“伦敦信奉加尔文教义的教会广设避难所,做得非常好,以致他们所照顾的穷人没有一个在街上乞讨”;基督教慈善事业在工业革命中不断持续,乔治·慕勒凭信心经营的孤儿院,帮助了千万个儿童;成立于1844年的青年会和成立于1855年的女青年会分支机构遍及全球各大都市,正服事着数百万的人群。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特蕾莎修女,因着基督爱的激励,在爱中行走,以爱心直到成伤,无私帮助穷人,关爱濒死之人,成为世界上最受爱戴的女性。
社区服务也是基督教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教会发展中秉承圣经教训,发展了先进的社区服务理念,也就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也就是把社区服务的理念提升到信仰实践的高度。经历不断探索实践,已积累丰富的经验,比如起源于十九世纪的英国的“睦邻”运动,因着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不平等加剧,为应对各种社会问题,教会和社会民间组织资源组织起来,主张以人道主义回应和改变社会不公平等状况,大幅度影响了社会福利工作的发展。
所以直到如今,在西方教会,社区服务是基督教会的常规性事务,正像耶稣“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教导我们要摒弃一切民族主义狭隘,去做身边人家的好邻舍,主动无条件地关爱别人,整合各项社会资源,帮助有需要的人,自己有需要时也能得到关怀,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
在近现代,随着基督福音的广泛传播公益慈善事业得到了极大发展,自十九世纪末尤为突出,无数传教士来华传教,传播福音,传播科学文明,推广先进技术,也兴办医院、赈灾济贫、兴办学校(女学),点燃了现代文明的火炬。
现在驰名中外的北大、清华、复旦、山西大学等高等学府,以及国内的和协医院、华西医院、湘雅医院等著名医院都是由基督教创办;曾致力于农村教育、公共卫生保健、乡村自治的基督徒晏阳初开展乡村改造运动,奠定了农村公共医疗和平民教育的根基;而且基督教慈善事业也催生了以关爱残疾弱势群体为主体的社会福利的发展,我国的第一个由传教士创办的盲人学校、聋哑人学校相继在北京、山东登州成立,以此开启了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先河,二十世纪有了较大发展,此后中国基督徒也创办了残疾人学校,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我们临汾的慈善事业也与教会有着不解之缘。临汾基督教的传入,就是从1878年,英国传教士李修善、德志安临汾赈灾济困开始;本土第一位牧师席胜魔从大烟鬼成为基督徒,后来开设天招局,潜心研制戒烟丸,免费供应周围五省七十多个县的烟民,帮助戒除鸦片。洪洞普润中学、霍州、曲沃教会女子学校都由教会创办,使贫穷者得以求学,更使女子摆脱了封建束缚,成为知书达理的知识女性。颇负盛名的我们临汾基督教会善胜医院也是英国传教士创办,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积极抢救八路军解放军伤员,为民族解放做出了极大贡献,成为市人民医院的前身。
跨越时空,基督教在各地成为现代文明的开拓者,为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写下了浓墨重彩的鲜活故事,青史留名,熠熠生辉。
四、基督教慈善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
“众人以为美事要留心去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自爱国运动的兴起,基督教会焕发了勃勃生机,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广大基督徒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宗教政策的不断落实,基督教活动场之所相继恢复开放,服务社会理念不断深化,“一个基督徒必须是好公民”,积极为四化做贡献,基督徒立足本职,服务社会,和睦家庭,涌现出了一大批劳动模范、优秀人物,成为美好见证。
随着神学思想建设的全面推进,教会公益慈善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新时期基督教的慈善事业在中国正积极影响着社会,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基督教爱德基金会一直致力于医疗卫生、教育、农村发展、扶残助残等公益事业,累计筹资10亿元,惠及一亿人口。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基督教同胞心系灾区,捐款捐物奉献爱心,许多基督叫社会爱心公益组织前往灾区抗震救灾,奉献了拳拳爱心,据说最先到达灾区的是解放军,其次就是基督徒。芦山地震、舟曲泥石流……每次重大灾难,基督徒都恳切代祷,慷慨解囊,心心相印。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风尚,中国基督教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不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践行圣经教训,活出神的话语,成为基督徒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不竭动力。
各地教会信徒纷纷兴办社工组织、敬老院、残疾人康复机构、麻风村,为社会弱势群体奉献爱心,范围日渐广泛,服务领域繁多,涉及救死扶伤、爱心奉献、捐款捐物、婚姻家庭服务关爱孤儿、艾滋病人、留守儿童、家暴妇女、法律援助、人道主义救援等方面,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同时积极投身精准扶贫,助力扶贫攻坚。同时动员信众关爱身边弱势群体,经常看望代祷,爱心关怀精神抚慰。各地教会以每年九月“宗教慈善周”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公益慈善社会关怀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我们临汾教会在公益慈善事业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实践,成立了“一杯水”公益爱心慈善基金,每年定期慰问特困家庭;组织开展助学、解困、助医等公益活动,前往红丝带学校看望爱滋病患者。为更好服务弱势群体,教会成立了主要为残疾人服务的残障团契,组建了助残志愿爱心服务队,组织了一系列助老、助残和服务马拉松残疾健儿的公益爱心活动,残疾信徒以自强不息乐于助人的奉献热情,真正昭示了基督徒的价值,彰显了神的荣美。
在最近新冠肺病疫情肆虐之际,全国基督教界始终关注疫情发展,广大基督徒积极捐资援助奉献爱心,截止2月23日,1.34亿元,捐赠物资价值465万元,款物总计1.39亿元。全国基督教界两会及各堂点共筹集善款临汾教会以疫情为命令,积极响应号召认真做好防疫防控,同时广大信徒踊跃捐款捐物 9万余元。城区堂和各牧区堂点还购买各种物资,送到防控第一线,体现了非常时期神的儿女的责任担当。
五、新时代基督教在慈善事业中大有作为
近年来,党和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鼓励支持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出台了一系列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为基督教慈善事业提供了重要政策和制度保障,也提供了良好契机,所以发展基督教慈善事业大有可为,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2012年中国基督教两会在首届“中国基督教慈善公益事业经验交流及表彰会”上,提出“以优质的形象创建中国基督教慈善事业的美好品牌”理念,就是把“有”的做“好”,把“好”做强,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这为教会慈善公益事业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结合教会实际,结合神学思想建设,深入挖掘圣经中的慈善伦理,动员广大信徒积极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在救灾、扶贫、执教、义诊、助残、养老、托幼、环保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关注社会需求,注目弱势群体,做一个好撒玛利亚人,以“邻舍就在我身旁,等待去扶帮”怜悯情怀,奉献爱心,把基督的圣爱,带给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山西临汾一教会同工。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