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一停,信仰归零 ——真正认识信仰到底有多难?

作者: 王元皓
来源:福音时报
2024-12-09 19:57:39
分享与播放

在中国一些农村教会,每逢主日敬拜,总有特别的吸引点,比如信徒或慕道者可以免费获得一袋鸡蛋、一包洗衣粉,或者其他一些生活小用品。这些微不足道的“礼物”成为某些人走进教会的理由。许多人并不是因着对信仰的渴望而来,而是为了解决一些眼前的物质问题或者趁机占一些小便宜。当这些外在的“恩典”消失时,他们的信仰似乎也随之消失。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广泛存在的。

当某一天,鸡蛋等物品不再发放时,信徒的脚步也会逐渐稀疏。很多人议论纷纷:“没有鸡蛋还去什么教堂啊?”这一情景耐人寻味:信仰究竟是什么?难道它仅仅是为了从中得益处吗?当鸡蛋成为吸引的人来教会的工具时,信仰的根基又如何能经得起时间与试炼的冲击?

一、鸡蛋背后的信仰

在许多基层教会,特别是在贫困农村地区,物质奖励成为吸引信徒的主要手段。教会为了增加当地群众的参与度和人气,往往通过分发鸡蛋、米面等生活用品来吸引人们前来听道或参与活动。这种现象虽然看似无害,甚至有助于将信徒引向教会,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信仰浅层化的危机。

首先,这种以物质为诱饵吸引人信仰的方式,使得信仰本质被极度淡化。信徒来教会的动机并不是因为内心渴望与神建立关系或寻求灵性上的改变,而是基于对现时利益的渴求。耶稣曾告诉门徒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参太6:19-21)这也提醒我们,真正的信仰应当超越物质的束缚,专注于属灵生命的成长以及与神的关系。但在实际教会中,许多人将信仰与物质挂钩,这种短视的做法让信仰陷入交易化的境地。

另外,这种“利益驱动型”的信仰传播模式,其实是在强化人们对信仰的肤浅理解。许多人只是把信仰当成一种解决生活困境或追求个人利益的工具。比如,一些信徒在遇到生活难题或遭遇病痛时,可能来教会祈求神的帮助,但当问题解决后,他们的信仰热情往往也随之消散。这种浅尝辄止的信仰状态,缺乏持久的生命力,也很难带来真正的转变和成长。

二、信仰是否只能通过“利益”传播呢?

耶稣曾经在五饼二鱼的神迹后告诉跟随祂的人:“你们找我,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参约6:26)这段话揭示了人们常常关注眼前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信仰本质的改变。耶稣并不否认人的物质需求,但他希望人们能从物质的束缚中超越出来,看到信仰的深层意义。祂接着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参约6:35)耶稣明确指出,真正的信仰应当满足人的心灵需求,而非仅仅是物质上的补给。

这种看似“简单”的信仰,其实掩盖了信仰的真正含义。信仰的核心不应当是物质的回报,而是与神的关系。神的应许也不是为了满足人对物质的渴求,而是引领人走向真正的生命。比如在《马太福音》中,耶稣讲到的“天国的比喻”时说,“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6:33)”,那些寻求神国与义的人,必定会得着神的赐福和满足,而不仅仅是今生的财富和安逸。这是信仰转变的关键——从为物质而信仰到为神而信仰。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如果教会只是单纯依赖物质激励,信徒的信仰就会停留在表面,无法达到灵性的深度和持久性。真正的信仰传播应当是通过真理、爱和生命的转变来吸引人,而非物质回报。信徒的对真理的渴求和对神的爱,才是信仰的根基,而物质上的支持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应成为信仰的主要推动力。

通过这种深入的思考,我们会发现,教会的使命不仅是传递物质上的恩典,更是引导人们走向真正的属灵道路。只有在信仰上不再依赖物质和短期利益时,信徒才能真正体会到与神同行的生命力量,才能在风雨中坚持信仰,走向属天的荣耀。

耶稣在五饼二鱼的神迹中,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食物,更是要引导他们认识到真正的信仰不应依赖物质上的回报。信仰的核心是灵魂的救赎与生命的转变。通过这个神迹,耶稣呼唤信徒从表面的物质需求中走出来,寻求与神的深刻关系,获得永恒的生命。在我们今天的信仰生活中,这一教训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真正的信仰要超越眼前的利益,以神为中心,追求属灵的丰盛与生命的真谛。

三、真正信仰的门槛:难在哪里?

1、罪性与文化的阻力

人类的罪性让我们倾向于依赖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从《创世记》中夏娃因果子的“悦人眼目”而堕落,到《约翰福音》中多马坚持要亲手触摸耶稣钉痕才愿意相信耶稣复活,罪性暴露出人类对感官的执着。这种依赖显得合理又深刻,它直接呼应了我们生存的本能:视觉、触觉、味觉都为我们提供安全感和真实感。然而,信仰的本质却超越了这些可见的世界,它要求我们相信那看不见的神,这恰恰违背了人类堕落后的倾向。罪性让人难以接受“无形的”事物在我们生命中占据主导地位,人更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手中可握的利益上,而非看不见的永恒价值。

2、实用主义文化的影响:信仰沦为“工具”

这种罪性在传统实用主义中得到了强化。几千年来,实用主义塑造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价值往往通过结果来衡量,信仰也不例外。对于许多信徒来说,信仰的意义是解决问题。病人祈求医治,农民祈求丰收,商人祈求兴旺,这样的信仰是一种交易,一旦神没有满足这样的祈求,信仰便显得无足轻重。我们甚至可以观察到一些乡村教会用送鸡蛋的方式吸引信徒,这种手段虽然一时有效,却难以建立坚固的信仰根基。当这些物质吸引停止时,信徒便迅速流失,信仰的可持续性被直接动摇。这样的信仰不再是对神的敬畏和追随,而是对实际利益的消费。

3、看得见的偶像 vs. 看不见的神

与此同时,祖先崇拜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有形”物质的依赖。这种传统强调通过具体的仪式与祖先交流,以看得见的祭品和牌位为媒介,目的是维系家族关系和心理安慰。然而,基督教却强调一位看不见的神,信徒通过祷告直接与祂沟通。这种无形的信仰方式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观念的巨大挑战。在许多农村家庭中,不参与祭祖仪式被视为不孝,信徒往往面临来自家庭的压力。这种文化张力使得许多人即便接受了福音,也可能因文化阻力而离开教会。

从圣经视角来看,信仰不仅需要超越文化的障碍,还需要直面内心的转变。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对话揭示了信仰从外在需求转向内在改变的过程。这名妇人起初关注的是可以解渴的“活水”,但耶稣却引导她超越这种物质渴求,进入到更深的灵魂之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约翰福音4:13-14)这段对话生动地刻画了人类从对外在满足的追求到内心被神满足的过程,但这样的转变是艰难的,因为它要求人完全脱离对可见事物的依赖,承认自身的有限,接受神的无形之恩。

因此,罪性和文化的阻力不仅让信仰的传播变得困难,更让信仰的深化充满挑战。但信仰的超越性也在这里展现出来——它让人从有限的物质中抽离,进入无限的永恒。正如耶稣所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20:29)这样的信仰需要每个人放下罪性的骄傲和文化的包袱,学习在看不见中看到神的真实。教会需要从讲台到陪伴,从教育到牧养,帮助信徒走过这条转变的道路,真正建立在基督这块磐石之上。

四、出路:从“送鸡蛋”到“种生命”

乡村教会以“送鸡蛋”等物质手段吸引信徒并非毫无价值,但它暴露出信仰根基的薄弱。这种短期有效的方式,往往让信徒的关注停留在物质满足上,却忽略了信仰的真正核心:与神的关系。教会需要反思,我们传播的是一种交易式的信仰,还是指向永恒的生命之道?物质吸引固然能够暂时为教会带来表面繁荣,但无法为信徒建立起经得起风雨考验的生命根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基层教会如何深化信仰建设呢?以下几项具体策略,希望能够帮助教会从“送鸡蛋”转向“种生命”。

1、小组化牧养

将信徒分成小组,每组由一位信仰成熟的领袖带领,定期组织圣经学习和生活分享。这种小组化模式不仅能够增强信徒之间的情感联系,还为牧者创造了更多专注于每位信徒生命成长的机会。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使得大家彼此鼓励,共同成长。

2、参与式活动

教会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服务、探访老弱病残等活动,让信徒以行动实践福音的真谛。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信徒不仅能够更加理解“爱人如己”的意义,还能亲身体验到与神同行的喜乐。这种方式将信仰从抽象的教义变为具体的生活实践,帮助信徒在行动中扎根于神的恩典。

3、信仰故事分享

教会可以定期举办信仰见证分享会,邀请信徒讲述他们如何经历神的带领和恩典。这种形式既能鼓舞其他信徒,也能让分享者在回顾自己经历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神的工作。听众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看到信仰的力量,而分享者则在见证中巩固了自己的信仰。

4、加强属灵训练

引导信徒养成每日灵修、祷告和默想的习惯,这些属灵操练能够帮助他们在神的话语中获得力量。牧者可以为信徒提供简单易行的灵修材料或建议,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神建立关系。通过这样的训练,信徒不再依赖外在的“鸡蛋”,而是学会直接从属灵源头中汲取力量。

5、培养本地领袖

由于基层教会的牧者资源往往有限,可以考虑培养本地的信仰领袖,让他们承担起部分牧养责任。这些本地领袖熟悉当地文化和信徒的需求,更容易在社区中建立信任。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支持,他们能够成为基层教会的有力助手,不仅减轻了牧者的负担,还增强了教会的属灵影响力。

耶稣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参约14:6)信仰这条道路并不是宽广的坦途,甚至充满挑战,因为它要求人舍弃眼前的利益与虚妄,走向更深的属灵关系。这条道路的门槛,不在于外在的资源或环境,而在于内心是否愿意打开自己,接受神的恩典,并以生命回应祂。

鸡蛋可以成为开始,但绝不能成为终点。教会的使命不是用福利换来人数的增长,而是以福音塑造真实的门徒;信徒的追求,不是满足一时的需求,而是找到永恒的依靠。

从“送鸡蛋”到“种生命”,这不仅是教会的自省,也是每个信仰者的醒悟。当我们超越看得见的物质,转向看不见的信心时,我们便不再以利益衡量信仰,而是以生命书写信仰。在这条路上,既得以回归神的怀抱,也成为世人面前的光与盐。愿我们都能跨越小小“鸡蛋”的门槛,走向那通向永恒的生命之门。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上海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