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张志鹏教授分享:教会在这个时代的定位、责任和发展

数据表明20%的基督教信奉者和52%的年轻基督徒表示,自己经常不去教堂了,而是在网上崇拜。——崇拜转移

2020年5月25日,一场主题为“教会在这个时代的定位、责任和发展”的信仰学术会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举行,主讲人张志鹏教授就该话题进行了分享。

一、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张教授例举了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一段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对这一段话深有感触。假如放眼200年之后的未来,会不会就只剩下每句话的前一半呢?变成了只有好的一部分而消除了不好的那一部呢?不会的。张教授表示,无论过去多少年人类社会都不会变成天堂。

这是人类社会的局限,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最单纯最好的时代。但这不是人类社会两极分化的表现,而是作为不完全的人自身所导致的。人是不完全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来是不完全、不完美的。

有的人大部分时间可能很有智慧,但在一些个别的问题上,或者回头看看自己年轻的时候,发现做了很多愚蠢的事情,这就是每个人身上的不完全。进入社会以后很多的人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社会也同样会呈现出不完全的特性。

这里面更深一层的启示是,人性是不变的。人性中对美好的向往不变。这就预示着人们有不断寻求更好的渴望,对转变的渴望。放眼社会,转变也是这个时代对国家对社会所提的要求。当下中国需要哪些转变呢?张教授强调了三个“化”:全球化、信息化和法治化。

全球化。张教授口中的全球化说的是各国之间形成平等自愿的贸易规则,而非暴力战争。中国2000多年来,没有这个,一个需要适应的规则。比如说,一个人从农村进入城市以后,要学会使用马桶。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要适应新的规则,一个新事物。

信息化。信息传递从古至今都存在,古有烽火狼烟、鸿雁传书,今有手机电脑。从发展的角度讲今天的信息传递效率已经远胜于古代,但这并不是信息化的关键。古代有个成语叫道路以目,指人们路上相遇,仅能以目示意,慑于暴政,敢怒而不敢言。相比于古代,今天中国的信息化张教授称之为“受到言论自由保证的信息传递。”

法治化。中国古代有没有法律?有。像中国唐代有唐律,宋代有宋律,明代也明律,规定的非常详细。这些形式上都有,但是与现在的法制化不同。张教授认为,现在的法制化是在宪政之下的法制化,大家共同认可宪法,宪法是最基本的、公共的和最基础的一个章程。章程之下规定人们有一些基本的权利,同时规定不同行为受到约束。就像每一家公司,得有规定的章程。公司章程,就这个公司的宪法。因为有这样一个法治的东西,才有公司,才有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贸易,才有贸易之后纠纷的解决。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够在这个规则体系里面运转起来。

张教授看来,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便是以上三个方面的变化,明白这些后有利于对时代有个大致的认识。只有认清了这些,才能谈教会如何应对这个变化的时代。

二、 为什么需要教会

古代还没有印刷术的时候,人们都没有圣经,后来人们有了圣经却看不懂,那要如何信仰?只能到教堂中听牧师讲道。现在的话,人们可以坐在家中通过手机电脑,甚至可以收听到世界各地的讲道。张教授先是举了很多人们不去教会的例子,比如有的人觉得教会冷漠,没有人在乎自己只好默默离开。有的人曾在教会受伤,干脆一走了之。有的人是怕负担太多的事工,所以不敢来教会。有的人认为在家参加网络礼拜也一样,不必到教会去等等。

张教授从世俗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去教会,是因为教会能解决人们的问题。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只有两个问题。简单的概括,一个是生,怎么活着的问题。一个是死,死后灵魂去哪里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看起来很矛盾,像是完全隔离的。就像有些信徒,把教堂跟教堂之外的世俗完全隔离开。觉得灵魂的拯救只能在教堂里,一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就忘了上帝的存在,忘了福音和使命。张教授觉得信仰是生命中的每时每刻,在做每一件事情,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都是对信仰的接受和成长,在过信仰的生活。

生活中会面对各种琐事烦恼。有人在家听到施工发出很大的噪音,应该怎么去处理?孩子在学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怎么办?孩子的教育问题?等等这些,才是人们愿意走进教堂希望得到解决的,张教授分享道。

人们有了信仰的支撑,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日常生活的问题。随后通过解决这些生活问题又进一步确立了自我的信仰,感受到信仰的真实存在。信仰要能起到作用,所以信仰。

张教授回答了人们为什么需要教会。教会不仅是一个精神的空间,也是一个组织,一个实体。而这个组织既能够给人们讲述福音,进行灵魂上的拯救,也能够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通过对生活的指导,让人们在生活中更好的寻找信仰。

三、 教会应有的调整

人们不愿去教会,可能教会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反思。张教授觉得,教会应该首先考虑自己能否真正解决信徒们的问题。对中国很多教会的一些牧者来说,其实自身的知识是有不足的,不是信仰方面的知识而是信仰之外的。一个人失业了以后,可以通过用信仰来恢复自己的信心重新去找到工作,但还是要对就业的情况有所了解才好。这也强调了一些社会的知识,比如经济方面、法律方面、心理方面等的重要。

张教授对于牧者们给出的建议就是,开放心态,不断学习,学习之前自己比较缺乏的知识。不要求做到经济学家、史学家那个样子。但是掌握基本的知识,能够了解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的事件背后的基本的因素却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教会,张教授认为应首先找准定位。教会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或者试图解决所有人的所有的问题。而是针对所在教会信徒们具体的问题。信徒最核心的需求是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在这方面,早期的外国传教士是非常成功的。

早期的传教士李提摩太,一开始把下层百姓的苦难解脱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来传教。要拯救人们的生命,所以他在山东山西的灾荒时筹集了很多钱来救灾。后来他又开始通过间接传道,重视社会服务,重视办教育,办报纸,办杂志,甚至是与一些高层官员交往,来影响他们的思想。定位不同的群体解决不同的问题,所以就要提供不一样的帮助,最终通过不同的手段提供不一样的服务。

那么,在今天,我们中国有哪需要,有哪些定位呢?张教授认为,比如教会可以发展提高牧者的知识水平,为这个社会提供一些知识性的思想性的研究和贡献。或者帮助那些农村的信徒,对他们种植、养殖等一些技术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够脱贫致富,这是一种很好的事工方式。类似这种慈善的、公益的可以选择的领域有很多,有的是针对青少年的问题,有的是针对残疾人的问题。还有一些工商行业的团契,让企业能够发展,积累的财富又能够反馈到社会中来,做社会的事工,等等。

每一个教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一个定位?还是要针对自己的信徒,了解信徒的需要。这就需要教会的牧者和其他的同工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承担起这个时代的责任。

最后就是教会的发展。张教授说,只要教会明确自己的定位,承担自己的责任,就一定会有发展。无论信息有多发达网络有多发达,教会仍然有它独特的价值所在,它仍然是各位弟兄姊妹在一起共同彰显信仰的地方,也是一个相互帮助的地方,一个分工负责的地方,一个成全圣徒的地方。当教会成为这样一个地方时候,教会的发展就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和必然的结果。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