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镜秋牧师与《明星灿烂歌》
每到平安夜、圣诞节各地教会都会唱起一首名为《明星灿烂歌》的圣诞诗歌:
明星灿烂夜未央,伯利恒城在睡乡,野外牧人见异象,天上皎然发大光;天使列队同歌唱,牧人见之咸惊惶;忽闻纶音颁九霄,宣言圣子降下方:至高荣耀归上主!全地人民福无疆!……
这首脍炙人口的圣诞诗歌不仅在大陆教会广为传唱,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教会,甚至一些西方教会中也是经常传唱的。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首诗歌的词作者杨镜秋牧师是常州人,是常州教会培养的第一位本土牧师。
杨镜秋牧师1897年生于常州一户富裕的乡绅家庭。从小在私塾读四书五经为杨镜秋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1910年杨镜秋进入常州府中学堂读书,在这里杨镜秋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在常州府中学堂校监屠宽(元博)先生的领导下常州光复。辛亥革命的胜利更是让杨镜秋萌生了实业报国的理想。
不久杨镜秋从常州府中学堂毕业,进入东吴十二小学担任了一名小学教员。东吴十二小(即今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是基督教监理公会在常州创办的第一所小学,校长霍约翰是美国人。不久霍约翰在美国筹集资金回到常州县学旁建造了一座教堂——恺乐堂。这是常州历史上第一座教堂。
每逢礼拜天杨镜秋都会来到教堂做礼拜。在教会的耳濡目染中杨镜秋不久便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在恺乐堂受洗礼加入了教会。1917年秋天杨镜秋进入金陵神学院学习。在金陵神学院杨镜秋受到了系统的神学教育。而神学造诣日益丰富,却并没有影响到杨镜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用古典诗词的创作赞美诗便是杨镜秋的业余工作。
1928年中华圣公会全国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负责为全国圣公会编一本全国通行的诗歌集。委员会委员由皖赣教区严奇清、鄂湘教区黄馥亭、江苏教区沈子高、南京郝路义、华北凌宪扬、福建童志柔和音乐家杨荫浏等担任。委员会成立后即向全国征集诗歌,共征集到各类诗歌一千多首,其中杨镜秋牧师的《浪子回头歌》、《明星灿烂歌》、《受难圣言歌》、《神恩歌》被列为首选。经过三年的征集选编,特别委员会于1931年出版诗歌集《颂主诗歌》。随着《颂主诗歌》的广泛发行,《明星灿烂歌》在教会广为传唱。
1931年中华基督教会发起,倡议各教会联合编一本全国统一的诗歌集,这一倡议得到了各地教会的赞同。不久中华基督教会、中华圣公会、美以美会、华北公理会、华东浸礼会和监理公会六个教会各自派出代表在上海成立了“联合圣歌编辑委员会”,共有十二位编辑人员。“联合圣歌编辑委员会”由燕京大学刘延芳博士任委员会主席;音乐理论家杨荫浏任总干事,负责全书内容的编辑、校阅等工作;范天祥任音乐主编;后又增聘佩德博士为副主席。1936年历时六年编辑的《普天颂赞》出版,杨镜秋有三首创作圣诗被选入。这首《明星灿烂歌》便是其中的一首,另外两首是《浪子回头歌》和《受难圣言歌》。1982年这三首圣歌又被选入《赞美诗(新编)》,而这三首诗歌中最为著名的即是《明星灿烂歌》。
《明星灿烂歌》一共四段。前三段将《圣经·马太福音》二章一至十二节三“博士朝拜圣婴”和《圣经·路加福音》二章一至二十节“耶稣降生马槽”、“天使向牧羊人报佳音”等耶稣降生的事迹通过叙事诗的形式娓娓道来。前三段诗歌每一段讲述了一件事迹,诗歌并不是简单地按照《圣经》的描写顺序展开,而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如戏剧剧情般一幕幕推进。
第一段先写天使向牧羊人报佳音,第二段再写耶稣降生马槽,第三段写三博士朝拜圣婴,第四段抒发了认罪悔改皈依基督的敬仰之情。整首诗歌四段既独立成章,又彼此前后关联层层推进。诗歌有着乐府诗的意蕴,前三节的最后都是以“至高荣耀归上主,全地人民福无疆”结束,这两句结束歌词以对仗的形式,有着深邃的意境,气势恢弘回声悠扬。诗歌采用了古体诗的形式,一句七字,最后一字押韵,全诗有着贯穿始终的同韵,诗歌不拘泥于古诗的格律平仄,整体行文流畅朴素自然。诗歌在语言上却又不完全是古体诗的语言,而是融入了大量现代白话文的语言词汇,如:伯利恒城、野外牧人、全地人民、人世艰辛、取来旧布、育儿床、携来礼物、投降者、无主张等白话文的词汇。这一诗歌的风格充分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白话文和合本《圣经》翻译完成后,中国基督徒受此思潮的影响与时俱进地进行圣诗中国化、圣诗语言通俗化和现代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诗歌语言精练,古诗词的形式和语言与白话文的语言融汇一体明白晓畅,让人读来清晰了然朗朗上口,因此这首诗歌堪称是圣诗中国化的经典之作。
《明星灿烂歌》的曲作者梁季芳是三十年代初燕京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在广州培正中学任教。《明星灿烂歌》曲调是梁季芳经古曲调《浣纱溪》改编而成。乐曲完全用古代汉族音律:宫、商、角、徵、羽,即除do、re、mi、sol、la五个声外,没有用其它音。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典型的汉族创作曲调。它是单声部曲调,以和声配曲,只有最后一句“至高荣耀归上主,全地人民福无疆”是四部和声。在唱诗班献唱时,每节可用独唱或齐唱,最后一句用合唱。
著名的教会音乐史学家王神荫主教在《赞美诗(新编)史话》一书中这样评价《明星灿烂歌》:
“《明星灿烂歌》具有下列三个特点:一、把圣经所记载耶稣降生的事,用作者合乎情理的丰富想象,有程序地、逐步深入地,由客观的描写,发展而拨动扪触读者的心弦。以“明星灿烂夜未央,伯利恒城在睡乡”开始到“为欲救世拯陷溺”,最后一节坦陈自己“我亦魔国投降者,徘徊歧路无主张”,而转思“我岂依旧作亡羊?”结论是一声发自内心的呼求:“愿洁我心成圣殿,毋若客店无地方。”二、用我国文化、古典词句来表达圣经内容,用字严谨,词藻朴实华丽,甚至带有音乐性。如:“夜未央”是我国古代人描述夜未有穷尽之意,在诗中则指午夜时分;“纶音颁九霄”的“纶音”原指帝王的诏令,“九霄”指天的极高处,在这里指高天传下上帝的声音。文笔具有中华特色,而用字则出自古诗词句,诵读歌唱时更觉得亲切有回味。三、由圣经联系自己又由自己扩伸到众多的人们,如“野外牧人见异象”至“神已为我立善牧”达到“全地人民福无疆”。各教会通用的赞美诗大多只是叙述自己,而能由自己而及他人则不多见,这正是作者可贵的灵性经验。”
杨镜秋牧师不仅在教会诗歌上功力深厚,在神学上也是造诣颇丰。在三十年代基督教监理公会《福音光》杂志上发表了诸多讲章,深得信徒欢迎。此后杨镜秋牧师曾任宜兴教会牧师、常州教区教区长。抗战爆发后到上海松江乐恩堂、上海慕尔堂担任牧师。抗日战争胜利后受教会差遣到苏州任圣约翰堂牧师,兼任苏州教区教区长。
解放后杨镜秋牧师积极投身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他认为“三自爱国运动是上帝在我们面前敞开的、无人能关的门”。此后杨镜秋牧师任苏州圣约翰堂、宫巷堂牧师。1954年在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一届会议上杨镜秋牧师当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苏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杨镜秋牧师当选为副主席和苏州市基督教联合礼拜筹委会副主席。1958年杨镜秋牧师被错划为右派,被下放到农村劳动。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苏州市委统战部为杨镜秋牧师平反。此后杨镜秋牧师为苏州教会的恢复多方奔走。1984年2月5日杨镜秋牧师因长期积劳成疾在苏州病逝,享年87岁。
杨镜秋牧师是土生土长的常州人,是从常州教会走出去的教会领袖,是基督教中国化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开拓者。他以中国特色的语言弘扬基督的博爱精神,以中国古典的诗词赞美耶稣的救世功德。他扎根中国文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用中国文化谱写了一曲献给上帝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