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300多年前,有位中国人在欧洲传播中华文化,成为中学西传的先驱之一

当前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了解中华文化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而这离不开几百年来,无数中外人士搭建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般认为,中学西传是在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入华后发生的,这些来华传教士不仅来到中国传播福音,也把中国文化介绍到了西方。当然在这股影响西方思想界的中学西传浪潮中,有位叫沈福宗的中国人不得不提,他可谓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先驱人物之一。

1657年,沈福宗生于南京。早年跟随在江南活动的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学到了不少西方文化,因此沈福宗拥有了学贯中西的才华。

1681年,柏应理准备会罗马向教宗英诺森十一世汇报教务,他想带着身边的中国人出去见见世面,于是沈福宗和著名画家吴渔山应邀前往。可吴却遭遇了疾病未能动身,西行者就仅剩沈福宗一人。

次年,沈福宗抵达葡萄牙,在里斯本的修道院学习。在此期间,他曾前往罗马觐见教宗,并向其介绍了中华文化,赠送了一批图书,目前这些中国古籍还收藏在梵蒂冈图书馆里。

教宗很喜欢这个中国人,就让他留在了罗马,并进入耶稣会的神学院。

沈福宗在欧洲期间,主政法国的是鼎鼎大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他听说沈福宗的事迹后,就邀请他访问法国。他跟着柏应理于1684年9月15日抵达凡尔赛宫,与太阳王见面。

那天沈福宗穿上中国服饰,向路易十四出示了孔子像,介绍儒家学说对中国的影响,并将《论语》《大学》《中庸》等拉丁文译本赠送给路易十四,希望他能借此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些书很快就在法国出版了,丰富了启蒙运动的思想。

沈福宗还以精湛的书法,让太阳王见识了奇妙的汉字,并指出:“中国有8万多字,需要费时30多年才能记熟,显示了中国人记忆力之强和想象力之丰富”。此外,他用筷子吃饭的方式,也让法国人感到惊奇。

这次接见,让路易十四大开眼界,对遥远的中国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于是他派出张诚、白晋等五位传教士前往中国,加强两国文化的交流。他们成为康熙的西洋老师,带来西方先进的医药(治好过康熙的疾病)、科学技术,为清廷绘制《皇舆全览图》,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可见沈福宗的欧洲之行对于中西文化的独特影响。

在法国举行了中国绘画展览后,沈福宗前往英国,访问著名的牛津大学,拜会东方学家托马斯·海德。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一起讨论中国文化。海德也从沈福宗那里获得了《海篇》和《字汇》两本中文辞典,促进他对中文的学习。

1692年,沈福宗结束了在欧洲的游学生涯,从荷兰乘船回到中国。然而不幸的是,他在船上突发疾病,在莫桑比克海域安息,年仅三十六岁。

中华文化大使沈福宗在经历了欧洲传奇之旅,向教宗、国王、学者以及其他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后,带着许多故事长眠于印度洋,未能回到自己的祖国。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