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传到西方的?这位波兰传教士居功至伟
近年来,中医再次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其实,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医的理论及疗法早在300多年前就已经走向了世界,而这离不开一位来自波兰的耶稣会士卜弥格的传播。
卜弥格于1612年生于波兰的勒阿波城一个贵族家庭。他小时候不幸染上重病,于是他向上主发愿,如果疾病得到医治,就加入耶稣会,终生侍奉主。神奇的事,他的病很快就好了。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一个是成为侍奉上主的传教士,另一个则是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27岁那年,卜弥格信守承偌,加入了耶稣会,他不但掌握了神学、哲学的知识,也打下了生物学的基础。1642年,卜弥格离开欧洲前往中国宣教,并在三年后踏上这块东方土地。
卜弥格先后在海南岛、澳门、广西等地管理教务。因而与南明永历政权有不少来往。面对满清铁骑的步步紧逼,永历皇帝朱由榔有了向欧洲国家借兵的想法。于是卜弥格与中国助手陈安德,携带皇太后《上教宗书》和《耶稣会总长书》及庞天寿《上教宗书》,出使欧洲。
卜弥格的外交官生涯充满了悲剧,在外漂泊多年一无所获,南明始终没能等到欧洲的救兵,朱由榔也最终死在了大汉奸吴三桂的手里。而卜弥格最终带着遗憾安息在中越边境,未能看到南明王朝起生回生。
尽管卜弥格的外交之旅充满坎坷,可他却利用回到欧洲之际,向西方人介绍我国的传统医学,打开了中医西传的大门。卜弥格在中国传教时,凭着他卓越的生物学、医学知识,对于中草药产生了浓郁兴趣。于是致力于中医的研究。
他以深厚的西学理论来探讨中国的传统医学,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他首次向西方介绍了阴阳五行、中医脉诊、中医方剂、中医望诊、针灸穴位图解、中草药等等中医学说。他还对中西的特点进行比较,为中西结合的第一人。
卜弥格根据多年的中医研究,撰写《中国医药概说》与《中国诊脉秘法》两本著作,前者收录中药若干种,并附木版、铜版插图,此书现藏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在书中,介绍了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王叔和的《脉经》,以及中国医学看舌苔的察病方式,曾引起欧洲文化界的注意,后被译为欧洲多种文字刊行,此书现藏大英博物馆。
根据这两本书以及《医学的钥匙》,有学者指出:“卜弥格已经不是单纯的翻译家,俨然就是一位博学的中医学家。全书是他根据对《黄帝内经·素问》《难经本义》《脉经》《易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和《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学典籍深入研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消化、吸收和梳理,进而创作出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医研究专著。”
除了把中医传到西方外,卜弥格还撰写了《中国地图册》与《中国植物志》书籍,成为西方人了解东方古国重要的参考资料。卜弥格的后半生为了南明王朝四处奔走,并为中医西传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位值得铭记的国际友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