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致敬:引导我信主与成长的好老师!

配图
配图

我是一个有些生理缺陷的人,虽然从小在长辈溺爱中长大,有非常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是由于身体上的小缺陷,在学校里常遭到一些老师、同学的歧视,缺乏好的学习环境,成绩一直不好,到了初中更是落到了全班最后。

在虚度年华的初中时代,我经常在课堂上与老师捣乱,因此成了办公室、政教处的常客,学校的领导、老师没有不认识我的。这段时期,我只在语文课和历史课上认真听讲。除了对文史比较有兴趣之外,教语文的朱老师和教历史的刘老师生动的教学方法,博学的知识深深吸引我的心,使这匹脱缰野马可以安静地上课。以致有同学说我只有在语文课(初一)、历史课上才像个学生。

教语文的朱老师学识渊博,教学时旁征博引。她上课没有呆板的填鸭式教育,而是非常灵活,常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即使最不爱读书的学生,在她的课上也能安静听讲。朱老师富有爱心,关心学生的生活,有次秋游时,自掏腰包让一些学生去游乐场玩。朱老师的教学还注重实践,利用上课时间带学生到中山图书馆等地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有次朱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中国古代对联,并亲自出了上联“公门桃李争荣日”,要学生对上来,并提示下联是三个国家名字组成。我用了一个课间时间想出来,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得到了她的赞赏,并送我一个小喇叭作为奖励。朱老师还经常对我写的作文做出指导,提了很多宝贵意见,对我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我能走上写作道路,与朱老师的栽培有很大关系。初二后,她调到下一年段当段长,我们也有很长时间没有联系。只是令我想不到的是,在上主奇妙安排下,竟改变了我的人生。

从中专辍学后,我成了“宅男”,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七年多。可在此期间却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涉猎了历史、军事、民俗等等领域,而对于宗教、哲学更是进行了思考、探索。这既增长了知识,也对宇宙、社会、人生有了更多思考,对于基督信仰的兴趣正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不过当时我对基督信仰虽有好感,但对于加入教会仍充满疑虑。虽然认识到耶稣的真理,可对历史的熟悉,也对教会历史上的种种丑恶有深刻了解。而从现实看,接触过的有些基督徒整日神神叨叨,给人以宗教等于迷信的观感。当然最根本还是,对于福音只有兴趣,但并未建立真正的信仰,与很多“文化基督徒”的状态差不多。

我当时还有一种想法,跟主祷告说,除非安排令我信服的人带我信主,那么我就相信你是真神。只是让我想不到的是,仅仅一个多月后,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

2007年12月8日下午,竹树堂的林弟兄带我去参加一个查经班。我惊奇地发现,原来查经班的负责人就是以前教语文的朱老师,她不仅是虔诚的基督徒,而且是教堂的执事(后来成为长老),负责堂会重要的事工。此外,教历史的刘老师也在查经班里,同样是教会的同工。面对的这一切,我明白了上主是又真又活,充满恩典与慈爱的。而是施行大能,使高傲的心谦卑下来,真正接受祂为救主。

我和朱老师等少契的同工一起查经,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真理,使我能够以主的标准看待历史和现实。朱老师看到我的改变,不以当年的事为念,让我初信不久就参与了教会的侍奉。我与同工、弟兄姐妹们在主里彼此相爱,共同成长,充满爱的氛围让我感受了当年在学校缺失的爱,扫除了很多年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感谢主!2008年3月,我向教堂提交了受洗申请,得到蒿牧师(与朱老师一样,都是对我影响巨大的老师)的同意,这年儿童节,信主半年的我受洗正式归入主的名下。

朱老师博学多闻,对于各种思想非常开放、包容(除了异端),即使有人与她的见解不同,也能接纳其观点,这样的信仰环境与中国教会中普遍存在的攻击异己、钳制思想的极端现象有很大不同。她有次甚至说:“有的基督徒信主后,都难免会把以前的知识废弃,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任何知识都是恩赐的一部分”。正是这样的环境,给予我非常宽松的学习环境,得以了解各种神学、历史方面的知识,见识也因此不断提升。我开放、多元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培育的。

朱老师善于引导信徒思考,敢于指出教会中一些非原则的,与《圣经》和大公教会有悖的规条的错误。这让弟兄姐妹不至陷入律法主义当中,能够更深入地明白真理。而这对于我现象反思教会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不少文章的观点,其实都与这段经历的思考有很大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我能走上文字事工的道路,也与朱老师的鼓励与支持有很大关系。我有些生理缺陷,又缺乏学历,在教会里难免遭到质疑。比如我在研究某地教会文化时,就遭到了一些教会长执、信徒的否定。可朱老师却认为我有这方面的恩赐,甚至说中国教会需要更多的“路加”,这让我获得莫大的安慰与支持,得以真正走上文字侍奉的道路。

与朱老师良师益友的关系,不仅让我真正认识了耶稣基督,明白了不少真理,更为文字侍奉打下了坚实基础。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