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这眼泪是为主而流,还是为自己?

走进一间教堂,一首诗歌,让我陷入沉思。

歌词是这样的:求主给我一颗心,为你而活。抛开世上所有,不再思索。给我力量,不至滑脚,走余剩几里路。无论在何时何方,愿主来保守……

歌声委婉悠扬,充满了爱的情意。然而在歌声之中却夹杂着许多哭泣的声音。

他们是被歌曲的旋律打动了吗?还是因歌词的内容,触动到了自己的内心?会不会因自己立志要“为主而活”流下了欢心的泪?

今天我们分析一下,这眼泪为谁而流。

在教会里很多人强调:信主不是为了得今生的好处,不是为了解决现今的问题。耶稣在世如何受苦,我们今天信主,也要怎样受苦……

基督徒受苦好像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被有些教会大肆宣传了很多年。导致教会里有一种观念,“为主而活”就代表着要为主受苦了。

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在信徒的思想里,所以当提到“为主而活”的时候,人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为主受苦了。教会里许多人的眼泪,其实都是为自己流的。

作为一名老基督徒,我深有体会。很多时候,内心被触动时,自己也会流泪。而许多眼泪是因自己的遭遇,而非是为主而流。

我说这些,并非是要谴责那些为自己流泪的人。恰恰相反!我认为“为主而活”的说法有些空洞,而为自己信主的说法,才符合人性。为己,是人的天性。如果福音没有针对个人恩典的话,那就不叫福音了!

那种“为主而活”的道理,对于老基督徒而言还能理解。而对于世人和信主时间不长的人,他们会因“为主而活”和“为主受苦”,对基督教产生误解。

如果信主就是为主受苦的话,我想,没有多少人会选择信主的。没有几个人会因圣经中“不合常理”的故事和道理深信而敬仰的。

我从来不讲“为主而活”或“为主受苦“的话。因为基督的信仰被称为福音,就是恩典的意思。信主其实是一件蒙福的事情,谁信主谁得救,谁追求谁得奖赏,根本不是“为主而活”更不是为主受苦的事!

我的经历告诉我,基督徒所受的苦,都是因不改变,不顺服造成的。这些苦是我们自己当得的,不是“为主受苦”。

当我们顺服神的旨意,改变自己以后,我们的周遭一切,都将成为我们的祝福。

就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信主前,我行我素,做了一些败坏的事。信主后,神用话语开启了我,让我学会顺服圣灵的带领,成为一个新造的人。然而我因旧人天性中的坏毛病和坏习惯,感觉很不自由,不愿意顺服,后来我为自己的认知买了单,遇到了一些坏环境,让自己受了许多的苦。

这些苦,难道是为主受苦吗?不是的,是我们的生命在蜕变过程中,不顺服当得的苦。这苦是为自己受的。

如果我们顺服神的旨意,不走弯路,就会少受挫折,少受罪,不受苦。这绝对是阿们的。

有人会说,如果当初我不信主,我就不需要改变,那我就不必受苦受罪了。

今天我要告诉有这想法的人,那你永远就是“毛毛虫”的生命,爬行在地上。永远不能变成“蝴蝶”,永远无法从生命里理解,燕雀与鸿鹄之志的区别所在。

信主是蒙福的!今生是会得恩典的。

我以前与妻子是针尖对麦芒,信主后,我的生命改变后,我的家庭也都改变了。我们不再吵架了,也很少生气了,这不是信主得的今生恩典吗?

自己以前活在谎言之中,竟说一些华而不实的话,连自己的妻子都不相信自己。信主后,心怀敬畏之心,我变得诚实,做事有原则。妻子不再对我多疑。夫妻关系变得更好了。这不是今生个人的恩典吗?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工作上,因信仰带来实实在在的恩典很多。今生信主,是我个人今生最大的福份。

信主就是为自己信的,是蒙福的。那些“为主而活”和“为主受苦”的话题,未免有些太大了!我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心志,什么样的能力,才能驾驭这样的话题?

不仅如此,一个人若想“为主而活”的话,心思意念都要与主的心思意念一致,而人与神是不在一个层次的,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怎么能做到“为主而活”?我认为,确切的说应当是“靠主而活”。

至于有些人肯放弃自己的所有,像保罗那样一心做主圣工的人,我想有两种因素,导致他们甘心愿意去这样做的。

一是因得到神的恩典太多,心中有了感恩的心,为报恩,才肯用牺牲自己的一切去爱主的。

二就是,这些人被神开启,从启示中看到了那将来更大无比的荣耀,是真实可信的,才肯放弃今生的追求。

这两个原因也都有个人得主更大恩典的成分。没有这属天的大恩典做前提铺垫的话,单纯“为主而活”或“为主吃苦”,很难让人相信,说这样的话,未免有些太过于空洞了!

最后,提醒大家,信主是为自己,受苦也不是为主。不要总把“为主”如何如何的话挂在嘴边,这些话说的多了,很容易迷失自己,导致自己在遇到环境时,缺少分辨,反而因“为主而活”或“为主受苦”向主发起怨言。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辽宁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