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专访】如何让奉献在教会内形成良性循环?
在当今中国基层教会的牧者与信徒中,“奉献”似乎是个稍显矛盾却又弥足重要的话题。不少基层教会常年都苦于奉献不足,事工开展举步维艰;而部分信徒也常常因为“常常奉献,但看不出什么果效”,致使奉献热情日渐退却。
但是,笔者近日接触到的一位牧者,他却做到了二者之间的极佳平衡。在他的教会中,做到坚持十一奉献的信徒超过九成,而奉献款项都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更好地推进了教会的发展,进而促进信徒不断产生负担参与奉献,实现了奉献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近日,笔者与这位李牧师就奉献话题进行了一番交流,得到了一些新角度的见解,现展示如下,供诸位读者参考:
(注:文章为第一人称口吻叙述)
Q:您在日常的牧养中会着重鼓励信徒参与十一奉献吗?您觉得教会里应当怎样讲奉献呢?
A:我们教会的牧者并不会常常向信徒过多着重强调奉献,而是在日常的解经中向信徒潜移默化的灌输真理,帮助信徒建立起正确的认识。
我认为,信徒是否热心奉献,在于其对神的认识以及奉献本质认知是否正确。若对二者存在误解,就容易形成偏颇的观念,进而影响其参与十一奉献的积极性。
因此,想要摆正信徒的认知观念,离不开教会牧者基于圣经真理的正确传讲。
在圣经历代志中,记载了大卫和所罗门父子同工共同建立圣殿的故事,而在历代志上29章中,大卫曾鼓励百姓为建圣殿积极奉献,而百姓们也诚心乐意地献给了耶和华。
那么,既然建殿筹备已经充足有余,为什么大卫王还要号召大家奉献呢?
这实际上就是大卫鼓励信徒积极参与圣工的体现,而奉献则正是给予了平信徒得以亲身参与荣耀圣工的宝贵机会。
而对于一些信徒认为的“奉献就是拿出自己的钱捐给教会,意味着每一次奉献自己就少一份金钱”这一观点,我觉得,这种观念正是信徒将“奉献”世俗化与浅显化理解的表现。
圣经从来没有教导我们索取,而是教导基督徒应当从上帝那里寻求属灵的福气,而非肉体的福气。至于肉体的福气,上帝已经主动赐给了我们,所以我们基督徒更应当学习上帝,学会主动的给予,而奉献也是给予。
圣经里也说:“施比受更为有福。”所以,在我们教会,不论是牧者还是信徒,都对奉献有着十分正确的认知,所以大家参与十一奉献的积极性也就很有保证了。
Q:您认为基层牧者应当怎么带领信徒积极参与奉献呢?
A:华理克牧师在刚刚带领教会时,便向全场所有信徒传讲了异象,向大家表示要建立起一个万人大礼堂,并差派成千上万的基督徒传扬福音、十年内要增加上万名信徒……当时在场的信徒们十分哗然,纷纷认为牧师恐怕是在痴人说梦,便一笑置之。
然而华理克牧师并没有气馁,每次聚会都会坚持向大家传递着自己的异象,一次、两次……在传讲了十几次后,会众们被牧师坚定的信心与火热的盼望所打动,纷纷呼应牧师的异象,并积极的投身到建堂、宣教的事工中。
数年后,华理克牧师的异象果然实现,这间教会真的建成了上万人的教堂,宣教的目标也顺利达成。
这就说明,教会牧者要想带动信徒积极参与奉献,就需要带着强烈的信心,向信徒坚持不懈地传递异象。只要信心够充足,异象一定能够根植入信徒的心中,进而促成信徒产生为教会奉献的负担,最终异象的实现。
其次,教会牧长要为信徒充当坚实后盾,无论是信仰层面还是现实层面,牧长需要积极承担起责任,带领信徒、鼓舞信徒坚持在供养奉献的道路上走下去。
我们教会初创的时候连条板凳也没有,我们牧者同工就鼓励信徒为教堂做奉献,不少老人家一时拿不出钱,就只能把自己家的旧衣服奉献了出来。尽管教会里用不上这些衣服,但毕竟是信徒的一份心意。所以我们同工就把旧衣服改了改,填上稻草,做成了坐垫。这样一来,既补充了教会坐垫的不足,还没有打击信徒奉献的积极性,也算是开了个好头。
随着教会逐渐发展起来,我们牧者同工就自发带头进行十一奉献,丰收的家庭可以奉献粮食,会手艺的同工可以为教会奉献桌椅板凳等自制家具……不论形式如何,奉献多寡,只要是为神全心全意做奉献,都会被神所记念。
就这样,在牧者同工的长期以身作则的带动下,信徒们奉献的积极性也慢慢被调动起来了,久而久之,奉献在我们教会成了大家默认的行为习惯,没有做到奉献反而在我们这里成了少见的事了。
Q:您觉得奉献应该怎么用才能对教会产生更好的助力呢?
A:我认为,对于教会与牧者而言,传讲、带领奉献这些都只是基础,更重要的就是要用好奉献,把信徒的奉献用在刀刃上,这样才能在教会形成正向的双流管道。
一方面,通过正确的传讲与带领,信徒从内心对于奉献有了正确的认知,从而心甘情愿积极奉献,教会也可以持续获得奉献;
另一方面,奉献款又通过合理使用,推动教会在各个方面实现发展,进而让更多信徒看到奉献的果效,提升他们的参与感积极投身到奉献之中。
在我个人看来,在教会内出现奉献款堆积的现象是不健康的。我牧养教会这么些年,也听说过不少基层教会因为堂内财务问题导致纷争的消息,这其实就是没有让奉献款流动起来的表现。
现如今,中国有不少基层教会都把建堂事工当作堂内的一项最重要事工来看待,绝大多数奉献款全部用在了建堂的花销上面。
建堂本身并无可指摘,但是一部分教会显然抓错了重点,开始盲目攀比,求新求大,建堂的实际付出远远超出了教会本身的实际需求。
比如一家本来仅有几十人聚会的乡镇教堂,建新堂时却建成了可容纳成百上千人的教堂。尽管外表看上去气派了不少,到头来,实际参加聚会的信徒还是这几十个人,其他屋子还是空闲着的。
这种情况岂不是对奉献的浪费吗?除去建堂时的花销,后续新堂的维护修缮都是教堂实际运行将要面临的经济压力,那这些钱又从哪来呢?
所以,我认为盲目追求大教堂的建立并没有意义,与其追求徒有其表的有形建筑,不如让奉献流动起来,踏踏实实用在宣扬福音、拯救灵魂上,为教会灌注更多的活水,进而提升牧者信徒的参与感,激发大家的活跃度与积极性,真正帮助教会成长为一个健康且具有活力的整体。
拿我们教会来说,我们把奉献款更多的用在了诸如鼓励公益慈善,以及供养基层传道人这些传扬福音的事工上。
长期以来,我们会把奉献的一大部分用于支持偏远地区与少数民族的扶贫助农、爱心助学、紧急救援等公益事工,一方面向社会分享基督的爱,展现基督徒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把福音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中,这也是我们的根本目标。
与此同时,在教会内部,我们也会把开展的公益事工定期向信徒做分享汇报,让信徒真正了解教会究竟把奉献款用在了哪些地方。
这样一来,信徒会在不断关注公益事工的过程中产生负担,并积极投身到为该项事工祷告或是奉献的行列当中。
这就是我上面所提到“参与感”,只要信徒真正拥有了对教会的参与感,认同自己是教会的一份子,那么积极奉献、投身服侍便成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每位信徒同工都能拥有参与感,那么教会便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教会,无意义的内部纷争也会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