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教会?

十字架
十字架

引言

近年来,不少教会在推出本会异象的时候都会将“健康”二字放在里面,表示要建立一个健康的教会。可是当我们将“建立一个健康教会”视为追求的目标时,是否意味着现在的教会大多都是不健康的教会呢?那么什么是不健康的教会,什么又是健康的教会呢?

“健康”这个词一般是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身体状况的,而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即健康状态,疾病状态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健康不等于没有疾病,因为没有疾病的状态也可以同时包括亚健康状态。故此,健康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更是身心灵都处于指标正常、能量充沛、积极、乐观的状态之中。

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健康”,那么一个健康的教会自然就应当是一个弟兄姊妹关系融洽,事工布局合理,管理得当,满有见证,并且呈现出不断增长之趋势的教会了。而不健康的教会则恰恰相反,具体则表现为人际关系一团糟,到处都有矛盾,事工很少、且零零散散没有布局、不成系统,管理无序,权威尽失,没有见证,聚会人数不断减少。这样的教会肯定就是不健康的教会,症状轻一点的可以称为亚健康教会,症状重一点的便成了“有疾病的教会”了。

一、不要盲目跟风,而要量身定制

笔者在教会作全职传道人期间,一位老长辈的话使我受益匪浅,她经常劝勉我们,教会的改革一定要“因地制宜”。她不反对改革,但认为改革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结合本教会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这位长辈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每个教会都有不同的“教情”,包括不同的“传统”、“人员结构”、“资源配置”等。

最明显的例子是我们那边有一位同工参加了几次营会后,认为可以将这种营会引入自己的教会,好借此来火热信徒的灵命。虽然这个事工本身的确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但这位同工没有充分考虑教会其他骨干成员的感受,没有考虑他们对这项事工的看法就强行推广,结果弄得两败俱伤,他也最终选择离开了自己的教会。

今天我们看到不少教会已经纷纷转型,而他们所运用的模式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基本上都是以“小组事工”为核心,围绕“小组事工”向外辐射,以建构起一整套牧养的理念,搭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牧养框架。这些形形色色的牧养理念与牧养框架的确是很好的牧会参照,但我们不能总是抱着现实主义的想法,直接抄袭别人的成果,也不当存着拿来主义的心思将外面引进的模式任意拆卸、随意组装。笔者认为,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使当地教会有一个美好的转型,前期要做的只有一件事,便是好好学习、消化,然后进行相关的研究,进而扬长避短,将这个模式加以改造或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牧养理念之中。

二、应当有整体的计划、实际的考量

要让我们的教会成为一个健康教会,就需要对目前的状况有一个全面的评估,并做出一个整体的改良方案,计划在多长的时间内力争改变种种现状,使当地的教会能成为一个在各方面都合乎真理,且充满活力的健康教会。当然,这个整体的改良方案绝不能凭空想象,它应当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是,教会现状的考量,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有哪些阻碍教会发展的势力。教会的改良必须是针对目前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良。

第二是,现有资源及发展趋势的考量。教会的改革应当尽量靠近原有的传统,使之有一个平稳的过度。另外,也要充分考虑到现有的资源,比如目前有多少信徒聚会,按照目前的形势,当地教会会朝向青年化还是老年化发展。要制定一个怎样规模的牧养体系才能既切合教会实际的状况,又符合教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三是,圣经的教导及教会全面发展之考量。所有的事工,不管是外面引进的还是经过本会改造过的,都需要放在圣经的教导中去重新审视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是不合圣经教导的,有没有什么地方是只突出一方面却忽略另外的方面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先要澄清一下,就是一个健康的教会是否应当是一个面面俱到的教会呢?笔者不是完美主义者,也明白全面发展有可能会失去聚焦,但仍然认为在牢牢把握核心方向及核心事工的同时,一个教会也当尽量能顾及可以顾及的面向。比如老中青少幼五代,哪一代不重要,哪一代是可以忽略的呢?我们可以因为注重青年事工而忽略老年人吗?就好比在一个家庭里,我们可以因为培养幼童而放弃对疾病缠身、年迈双亲的赡养吗?如果我们真这么做,我们的儿女又将怎样来对待我们呢?教会也是一样,老中青少幼这五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兼顾。

三、可以以点带面、逐步有序地推进

教会的问题往往千头万绪,当我们理清了头绪,制定了整体及阶段性的方案后,便可以照着计划逐步推进了。在推进改革计划的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切忌心急,一定要像雅各那样,按着羊群的力量慢慢前行。

心急会带来许许多多的副作用,最明显的就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其次,如果一下子将所有的事工都铺开的话,不仅很难将有限的力量聚焦在一个点上,更重要的是这些事工的开展会让参与在其中的人忙得晕头转向,失去心中的安息,并产生许许多多的怨言。当一个人的工作量太大了之后,他就会超负荷运转,最终带来极具破坏性的影响。

教牧事工的设计与开展一定要根据当地教会的实际情况,如果当地教会确实有许许多多的可用之才,我们便可以适当扩展事工的范围,增加侍奉的岗位。但如果能投入侍奉的人寥寥无几,那就只能先开展一两个事工,先把“小事”做好,再做“大事”。

这个策略,一方面使我们更容易在小事上出成果,另一方面则让教会的发展能建立在实打实的基础上。少说多做,不开空头发票。这将要在教会成为一种美好的传统代代相传,有了这样的传统,还怕教会不复兴吗?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