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如何来理解“教会的转型”?

引言

“转型”一词多用于社会上的企业集团,如国有企业转型,民营企业转型等。“转型”一词含有转变企业性质及管理体制,转变生产模式,转变销售理念等。这些转变都是为了因应时代的挑战,不变只能遭淘汰,唯有不断改变、提升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教会也是一样,教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城市化进程的挑战,人口红利明显偏向大中型城市,中青年人都搬到城市去了,只剩下老人孩子,这对乡镇及农村教会的发展构成了重大的挑战。还有,随着互联网及自媒体的发展,一些人选择网上听道,干脆就不去教会了,如果教会再不转型,不改变某些长期遗留下来的现状,流失的信徒会越来越多。

这些问题多多少少,我们都能看到,然而我们该怎么办呢?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减少信徒的流失,能使牧养的工作事半功倍吗?有的信徒比较消极,一句“靠人是没用的,靠圣灵带领”就把所有的问题搪塞过去了。也有的不甘安于现状,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积极思考,寻求出路。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转变教会的牧养理念,从粗狂型牧养转变为精细化牧养。

一、“不变”与“变”

如果我们将“教会”视为一个社会中的团体的话,就会发现,教会是最不容易改变的,教会中的老古董也是最多的,有些观念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还没有改变过。比如,笔者在跟一群老年长辈探访的时候,他们十分怀念几十年前的探访工作,因为做探访的人都是走路的,不像今天的人都是坐车或开车。长辈们将探访的工作亲切地称之为“跑天路”,但他们到现在还认为真正的跑天路应当是“以走路的方式去做探访”。

我们怀念当时的基督徒如何不怕吃苦、虔诚爱主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我们不能依旧用当时基督徒的那种模式来投入在今日的服侍中,倘若跑天路必须是以走路的方式去做探访,那么做探访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本来一天可以探访三四家,但如果要走路的话,也许只能跑一户人家了。

我们应当持守圣经的基本要道,也当传承教会传统中的属灵遗产,却没有必要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模式、做法、照搬照抄过来。笔者就来说一下探访的工作。笔者认为不少教会在这项工作上仍然是“毫无章法”的。其他事工组对进入事工团队的人都会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唯独探访工作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要求,也缺乏在这方面的基本训练。

比较常见的情况是,谁都可以去探访,到了被探访者家里的时候也不知道该如何劝勉,只是闲聊几句,然后做个祷告就走了。这样的探访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果效,相反,次数多了,可能还会令人生厌。可以这么说,虽然做探访的信徒付出了时间、精力、代价,这一切都是值得称赞及被主记念的,但这种方式本身却需要被极大地调整。

二、可以有模式,但不要变成“形式主义”

为了让教会能更好地发展,一些牧者开始学习海外的牧养模式,将美国、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的模式带回到自己教会,想要好好大干一场,将教会的面貌彻底改换一新!这些模式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总体区别不大,总括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营会事工”,第二则是“小组事工”。“营会事工”主要起到“激励”与“培训”的作用,“小组事工”则起到“牧养”与“培训”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两类事工有两种基本的方向,一种是以激励、互动、建立关系为主,为的是激发人的爱心,活跃教会的氛围,充分调动每个信徒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动起来”。另一种是以牧养及培训为主,透过这种细胞小组的模式,使精细化牧养能落到实处。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激发爱心、活跃氛围”的功用与“牧养、培训”的功用结合在一起,使这些事工更具属灵的果效。

需要注意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可以有模式,但在选择某一种模式之前,应当好好祷告并思考以及广泛征求弟兄姊妹们的意见,一旦选定,便当好好经营,充分发挥该模式的优势,扬长避短。最重要的是,我们绝不能依赖模式本身,否则我们的教会就会成为一个自动化的机器,就会降低信徒们对上帝的依靠与寻求,这样一来,我们所作的这项事工迟早也就会成为一种“形式主义”,这是绝对要不得的。

笔者的意思是,我们不要让我们的侍奉围绕着某一套的模式运转,不要为了满足这套模式的要求而削足适履。相反,我们要允许特殊情况的存在,允许微调的存在,甚至允许在必要的时候能对这套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宁可牺牲模式的完整性,也不能削足适履,不能让那些阻碍人们侍奉上帝的不利因素存在下去。

三、不一定要有完整的模式,但一定要有所突破

虽然“转型”这个词含有制度、理念、模式等转变的意思,但对于教会来说,并不一定非得作出彻头彻尾的改变。毕竟教会不是企业,不是老板可以说了算的。有的教会已经是百年老堂,背负了太多的担子,想要一下子推翻所有的旧事物恐怕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不一定每个教会都得建立一套完整的模式才算是转型成功了,重要的不是模式,而是要有所突破,不能再以一种老掉牙的方式、不冷不热的态度侍奉下去了。

教会的问题多且杂,那么我们所要进行的第一步便是在多且杂的问题中尽量理出一个头绪来,尽量去问题的背后寻找根源,不断尝试新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将教会遇到的问题排出一个先后的次序,然后将解决的方案及为此而想要运用的模式也排出一个优先次序。之后,我们可以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弟兄姊妹或重要的同工一起讨论、商量,考虑清楚后再去实施。不用照搬照抄别人的模式,也不用羡慕其他教会的宏伟架构,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找出症结,对症下药。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