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灶有爱一家亲
好几次在北京乡下嗅到亲戚家灶火独特的炭烟味时,让我触摸到心中的原乡与童年,因为灶上正挂的半月形月亮是那么像故乡台湾。记得圣经也如此勉励生活中的我们:“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马太福音13:12)
我是大陆媳妇,每次到乡下向女主人学习后厨技艺,欣赏男主人的后院灶艺时,他们家土洋结合的灶总让我凝神。“灶”是单眼堡垒式,建在后院一隅。大灶上有大锅,主人烹煮过鲜鱼,也熬制过羊肉,都是那个原乡小区附近小村集市买来的。其实主客人吃得并不多,因为我们吃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想念,或说我更在“原乡”找到了生活的佐料,生活的另一番景象。
亲戚年过半百却返璞归真,在灶里找到生活大餐。他们是对生活认真,对物质恭敬的上班族,作为机关单位职员本份有礼,让人看到生活的横切面。我爱灶的古朴、温情和神圣,看上去尽可解读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即使好几次在灶边被炭火呛到,大灶与大锅仍让我充满敬意。吃他们家一顿饭,即使需要千山万水开车不止两小时,也总愿追随前往,就像信奉圣经上一个道理:撒种有时,收割有时,生有时,死有时。
亲戚家在“原乡”山坡,灶就在后院露天,灶上仍装有烟囱,柴火正红旺时,烟囱有袅袅炊烟,大锅则有氤氲热气。锅里的山泉水正煮烧着晴天白云,还可油炸零污染空气,接着把鸟叫或虫鸣拿来粉蒸,不久这顿土筵席即香漫“原乡”山野……可以想象那是怎样一顿可口大餐!
我住北京逾廿年,近年夏天我家愈来愈爱到郊区避暑,还常享用亲戚用灶做的乡下大餐。对我来说,“原乡”这两个字是再熟悉不过的“农村”了。我看乡下,就像相信、接纳、并渴慕神国之道的人,就因为在乡下几次见到生活真理。
去年小暑过后便至大暑,北京燥热连连高达40摄氏度时,多次受邀吃到亲戚家用老灶煮的老料理,不光香,还满满都是小时候的记忆。我发觉原来两岸的厨房琐细大致相同,灶旁其实都是那些事。最难得的变化是,从前常见男主人在外应酬,喝得红晕迷茫,如今总亲自协助爱妻为客人用灶烹煮。灶火炽热大锅滚煮时,他或拿锄头在菜园松土挖菜,或在花园浇湿洒水,忙得面色红润不亦乐乎!男女主人面对生活的真心,就像愈渴慕者,则得获愈多的基督徒。
灶,它是许多人故乡的主题,也是旧式老厨房的土家具。可以说,乡下的灶头,只要火钳一翻动,人间故事永远说不完。且让笔者提醒读者您:这些生活内容早已被人尤其城市人遗忘,住大城市的您一定不懂灶旁总堆满木柴、树枝类可燃物,带有葫芦瓢的大水缸挨得不远;灶火鼎盛不久终要熄灭,可在炭灰里放入三四个地瓜或马铃薯,用小木棍翻翻,又一道私房小美餐来了!
我童年老家厨房的大灶直到我上小学才以燃气灶取代,十来岁搬至大城甚至移民后,灶便成为童年记忆永远的火光……它依旧劈劈啪啪忽明忽暗,但从没灭掉。每次看到亲戚家的灶火,发觉它与童年的灶火一样闪亮。
亲戚担任北京公职,假日他们大可在城里享受高端生活,但多年来总见他俩为官不拘、勤劳朴实,周末便到乡下种花种菜,更亲自在后院搭建砖灶水台方便煮食野餐,灶前更种多种蔬菜。每当我们要离开时,他们再用锄头掘菜分送城市亲友,一派本真,非常农民。
外子与我每次受邀上门,一定在他家后院消磨点时光,因为院里有大人、大灶、大锅、大火、大鱼、大肉、大菜……近年目睹公职亲戚俩放下笔头拿起锄头,那种淡定欢快让人体会到他们返璞归真的另类时光。感谢主,让我一介小民生活得虽市井却满意,因为我满心喜悦。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北京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