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两国的爱恨情仇,源于这位争议颇大的乌克兰国父
这几年,乌克兰国内局势动荡,成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与俄罗斯之间博弈的舞台。而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乌克兰曾经是俄罗斯(包括苏联)的一部分,两国同属斯拉夫人,为何会在这十几年纷争不断呢?
说起俄乌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而这一切的源头,则来自于一位世界历史上争议最大的国父——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Bogdam Khmelnitsky)
1595年,赫梅利尼茨基出生于乌克兰草原一个哥萨克家庭,当时波兰是东欧的霸主,统治着乌克兰地区。而哥萨克人是波兰重要的兵源来源,赫梅利尼茨基从小就跟着父亲南征北战,掌握了不少军事技能。1620年,其父在与土耳其人战争中阵亡,他因此当了俘虏。
两年后,赫梅利尼茨基被波兰赎回,成为哥萨克的百夫长。在度过了二十多年的平静生活后,赫梅利尼茨基遭到了波兰贵族的欺压,不仅妻子、财产被抢夺,最小的儿子也被波兰人打死。赫梅利尼茨基一开始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可波兰统治者官官相护,作为受害者的他反而被投入了监狱。幸好典狱长是他教父,才得以成功逃脱。
走投无路的赫梅利尼茨基看到广大哥萨克人遭到波兰人的压迫,于是在1648年振臂一呼,举起了反抗波兰大旗,得到了哥萨克的响应。
为了驱逐波兰人,赫梅利尼茨基与鞑靼人进行交易,允许他们掠夺除哥萨克人外的乌克兰其他民族,据统计有20万沦为鞑靼人的奴隶。这件事让赫梅利尼茨基饱受指责,是其人生的污点之一。
而哥萨克人也从鞑靼人那里获得实惠,他们学会了骑兵战术,并将其发扬光大。从此哥萨克骑兵威震欧陆,成为名副其实的“战斗民族”。此外,在与波兰的作战中,鞑靼人也派出援兵,成为赫梅利尼茨基获胜的保障。
赫梅利尼茨基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打败了斯特凡·波托茨基所率领的三路大军。接着乘胜追击,于1648年圣诞节进入了基辅。他得到乌克兰各界的欢迎,被赞誉为:“遭受波兰奴役者的摩西、救星、救世主与解放者……全罗斯赫赫有名的统治者”。
此时,波兰王国瓦迪斯瓦夫四世驾崩,新继位的约翰二世无力应对哥萨克的起义,只好与赫梅利尼茨基签订了《兹博罗夫协定》,允许在基辅、切尔尼戈夫、波尔塔瓦、波多利、沃伦等地区建立哥萨克酋长国。这个国家的出现被视为乌克兰的雏形,赫梅利尼茨基因此有了“乌克兰国父”的称号。
1651年,波兰人撕毁条约,妄图恢复对乌克兰的统治。由于克里米亚汗国的倒戈,乌克兰人惨败,只好签订《白采尔科维协议》。哥萨克人的辖地缩小为基辅一个省,波兰势力再次进入第聂伯河左岸地区。
赫梅利尼茨基为了摆脱困境,就去找东方的沙皇俄国求助。此时的俄罗斯正在崛起,希望能报四十年前被波兰攻占莫斯科的之仇,加上他们与赫梅利尼茨基都属于东斯拉夫人,同样信奉东正教。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走到了一起。
1654年1月,赫梅利尼茨基与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的代表签署《佩列亚斯拉夫条约》,宣布建立联盟,并效忠沙皇,而乌克兰也由此并入了俄罗斯的领土。这是乌克兰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从此这一地区就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而这也成为俄乌三百年爱恨情仇的起始。
而沙皇也很快出兵攻打波兰,相继攻陷斯摩棱斯克、纽尔维斯,兵锋直达波兰的卢布林。这次战争改变了东欧的格局,波兰从此走向了衰弱,成为近代任人宰割的绵羊。而俄罗斯在之后的大北方战争后,成为强大的俄罗斯帝国。
1657年,赫梅利尼茨基逝世,走完了其传奇的一生。而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他成为了“国父”。可是随着俄乌关系的恶化,乌克兰人对他的评价日益负面,不少人批判他“引虎驱狼”,把国土献给了俄罗斯,导致民族三百多年的“奴役与苦难”。
当然这些说法,都是为了适应现实政治宣传而说的妄语,很显然以乌克兰当时的实力,根本就不可能彻底战胜波兰人。而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统治,虽然在某些时期里,给他们造成了巨大苦难,但从总体看,维持了该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因此这三百年并非某些乌克兰人说的“黑暗时代”。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