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岛外最大的基督教堂——后溪基督教堂
2012年10月落成的后溪堂新堂(后溪堂会供图)
厦门是闽南基督教最早传入的地区,150多年来厦门基督教的传入与发展,其机构的名称也经历多次的演变,从英美的“三公会”(美归正教会、英伦敦公会、英长老会)开始,先后有长执会、漳泉大会、宣道会、传道公会、闽南大会、厦门区会等。后溪教会当属于“三公会”的美归正教会的传播地区(以漳州为主线)之内。
百多年前在厦的英美“三公会”的美归正教会已在英伦敦公会所属的灌口教会在下店租私房进行布道,后随着教会的发展,1926年兴建了后溪基督教堂,又称“碧溪堂会”,成为厦门岛内外二十几座中的一所基督教堂,岛内的新街教堂被称为“中华第一圣堂”闻名于世,而厦门岛外的后溪基督教堂却鲜为人知,可它却是一座有百年历史厦门岛外最大的基督教堂。
后溪礼拜堂的选址,反映了早期后溪地区基督教布道的历史印迹。教堂兴建之前,厦门“三公会”的美归正教已派传道人员在后溪街路租私房布道,英伦敦会下属的灌口教会也在下店进行布道。英美“三公会”的传播当时皆以厦门为基地,然后分工合作,划分地区传播,向闽南闽西各地发展,教徒满十人左右即组成一个小教会。随着信徒的增加,建堂势在必行。围绕选址问题,街路、下店两方的意见不一。后由美归正教会、英伦敦教会及本地各派1名代表,组成三人小组进行选址并划分布道区域。初拟以山为界划分布道区,后决定以溪为界划分灌口、后溪教会的布道区,并决定在街路兴建后溪礼拜堂,报请厦门区会批准。1924~1925年由杨金练、杨谦利两长老到缅甸仰光向华侨募捐七千多银元,许春草、杨就是捐资200银元,添置40条长靠背椅及讲台一张,保留至今。(新堂建立后,旧堂现已出租,下图)
1926年建成的后溪礼拜堂(后溪堂会 供图)
后溪镇隶属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北部,东北与同安区接壤处就是后溪镇,后溪(旧)礼拜堂就座落在后溪镇街路。教堂坐南向北,占地面积731平方米,由教堂、牧师楼、护厝、围墙四个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41平方米。其中,教堂为西式建筑,上有钟楼和十字架作标志,占地面积163平方米;教堂的前面是围墙,围墙的门正中有十字架;教堂的后面是牧师楼,占地面积108平方米,是砖木二层楼结构;教堂的西边是护厝,原为信徒私人房屋,后献给教堂使用,占地面积170平方米。
旧礼拜堂后的牧师楼 (后溪堂会 供图)
后溪礼拜堂为闽南特色的红砖木结构(后溪堂会 供图)
建堂后的后溪堂会,实际上是美归正教会与英伦敦会的融合。后溪教会的早期是洪(洪塘头)山(兑山)堂会的一个支会。《厦门区议会议录》1928年2月28日记录:“会正宣布本日特集理由系因洪山堂会后溪支会请求立堂分立堂会事”,当天经议会决定“准洪山堂议会遞禀”,后溪从此分立,黄淑宾任该堂传道,隶属厦门市中华基督教教会。
解放后,后溪堂基督教徒积极参加“三自革新”(自治、自养、自传)运动。“1958年的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被占用,神职人员遭批判,宗教活动停止。1979年后,落实宗教政策,基督教徒活动逐渐恢复正常。1995年,依法登记为教徒活动场所,牧师庄书榜,有教徒120人。至2007年,教堂有神职人员1人,教徒和慕道友约200人。
1926年建成的后溪礼拜堂(旧堂)结构坚固,解放前仅维修过一次,1980年又重修过一次,至今保存完好。原后溪基督教堂建于1926年,原名碧溪堂会。碧溪教堂为砖木结构,受“文革”影响,该教堂被后溪水利中心站挪作仓库之用,历经80多年风雨侵蚀,加上临近溪边,地基下陷,墙体破裂,主堂屋梁被蚂蚁侵蚀,已成危房。1998年该教堂所在位置列入后溪流域整治规划中。于是,后溪教会决定异地重建。
在厦门市三自爱国会、集美区委、区政府、规划局和后溪镇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后溪基督教堂终于取得位于后溪中秋街旁原后溪农具厂的2586平方米的建设用地。经过几年建设,共投入43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教堂综合楼、牧师楼、钟楼、大型礼拜堂等。2004年10月23日举行了后溪新堂奠基典礼,2012年10月27日,容纳1000多人的后溪礼拜堂新堂落成。
厦门后溪基督教教堂现有神职人员3人(牧师、传道各1人、办公室干事1人),教徒和慕道友380人。
2012年10月后溪堂新堂落成典礼(网络照片)
参考资料:《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议录》
感谢:厦门基督教后溪堂提供相关资讯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