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义务、责任及爱
引言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这个地球已经越来越像一个无界限的地球村了。身处在这样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他人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很难独善其身,因为我们不是孤立地活着。我们的身上背负了诸多的义务与责任。我们必须面对这一切,才能活得真实,活得幸福。
近年来,有一个概念比较流行,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所有人的生存、命运放在一起去审视,然后从中找到自己的责任,并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而尽上自己的本分。
疫情当下,这种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就显得更加具体了。因为疫情并非只跟某个人、某个社会团体有关,而是跟所有的人都息息相关。
那么在这种境况下,作为一名公民,我们的义务、责任又是什么呢?作为一名基督徒,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疫情之下的种种现象?
一、关于义务
所谓的“义务”是指某个团体中的一员从客观层面及法理层面来看,他应尽上的本分。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纳税的义务、服兵役的义务、以及自觉遵守一切法律法规的义务等。在防疫方面,这种社会义务无疑便体现在了自觉遵守防疫法规的义务了。
也许,我们大都比较喜欢“权利”,却不怎么喜爱“义务”。“权利”意味着我可以享受怎样的待遇,而“义务”则意味着我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只谈“权利”,而不谈“义务”呢?因为我们不是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上帝赐给所有人的。
故此,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人和我们有着同样的需求。我们不能自私自利,独善其身。
那么,如果其他人也可以和我一样,拥有享受同等权利的权利,我就不得不需要尽上自己的相关义务了。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谈论“义务”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家庭是如此,某个社会团体是如此,大到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莫不如此。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近来俄乌冲突愈演愈烈,网民们有的挺俄,有的挺乌,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立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们有不同的观点、立场也很正常,但一些网友不知怎的,当谈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其观点似乎给人一种置身度外的感觉。
比如,提到核战争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的网友就好像在开玩笑一样,表达出一种无所谓,甚至希望俄罗斯能动用核武的心愿。这样的观点显然不是将自己视为这个命运共同体中的一份子了。
二、关于责任
“责任”跟“义务”比较相似,是一组近义词。也许我们可以将“义务”视为整个团体加诸于个人的要求,而将“责任”理解为身处在某个团体中的个人自觉自己应尽的本分。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义务”更具法律性,而“责任”更具道德性。因为“责任”比“义务”具有较小的强制性,故此便有较大的道德性。
不过,“责任”与“义务”十分类似的一方便是其团体性。也就是说,当我们无论谈论“义务”还是“责任”,我们都是在谈论某个个体在某个团体中的“义务”或“责任”。
所不同的是,“责任”比“义务”更强调个人的主体性。也就是说,在某种处境下,作为某个团体中的一员,我认为我应当对这个团体负有怎样的责任或职责。
运用在疫情防控的问题上,那么作为一名公民,我在我的家庭、单位、社区等的责任又是什么呢?
比如,在疫情期间,我对我的家人应当负有怎样的责任呢?我身为一名丈夫及父亲,应当对我的妻子、孩子负有怎样的责任呢?
笔者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在疫情期间,有的家庭由于长期处于被封控状态,家中储备的食物已差不多用尽。面对仅剩下的两包泡面,有人就因为独自享用了一包,而面临着婚姻即将解体的问题。
在平时,我喜欢吃多少泡面都不可能引起争吵的小事,到了疫情期间,泡面的事就成了大事。在这种情况下,人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大事,故此就需要常常自问,我在这件事上的责任是什么,我对家人的责任是什么。
另外,最近在上海,有个女孩为了感谢外卖小哥便给其充值两百元话费,随后将事迹分享到互联网,却最终引发该女孩跳楼自杀的悲剧。
这个悲剧的产生无疑跟那些在互联网上大发厥词,言论极不负责的网友存在着很大的关系。这些键盘侠从自己的立场对那位女孩作出不公平、甚至是恶毒之评论的时候,岂不表明他们就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要为自己的言论及为这个女孩负什么样的责任?
三、关于爱
前面谈到了“义务”与“责任”,现在笔者要提及“爱”的因素。笔者所提及的“爱”并非只是普世价值观,也绝不是抽象的温情主义,而是更加负责任的行动。只是出于爱的行动,不只是由于责任或义务,更是由于信仰。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没有真爱,即便他有着强烈的义务或责任意识,仍是难以持久的。因为这种从人的天然意志发出的义务或责任意识仍是十分脆弱的,是难以与人的自私匹敌的。
比如,我们在上个例子中谈及的丈夫偷偷吃了一包泡面,却只将一包留给妻子与孩子的事。在那种情况下,作丈夫的也许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但现实的状况使他不得不妥协下来,而放弃自己的责任。
然而,倘若他是一个心中有神圣的信仰,又有爱心的话,他可能就不会那么做了。尽管自己十分饥饿,可是他在自己十分需要的同时,能想到家人的需要,想到家人比自己更加需要这些食物,心中就充满了对家人的怜悯。这个时候,也许他就有了战胜饥饿的力量,就能将食物留给妻子与孩子了。
那么笔者为什么说,爱是由于信仰呢?不是说,人的里面没有爱心,而是说人的爱心是十分有限的。俗话说,久病无孝子,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但一个有基督信仰的人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会谦卑来到基督面前承认自己的有限及败坏,并愿意从基督那样支取爱的力量。
当他真的能靠近上帝,体贴基督的时候,就能产生出一种比自觉负责任更加积极的行动,那就是爱的行动,在危难中还能想到他人需要,且主动关心、体恤他人的行动。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