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教会的传统”持续发挥正能量?
在笔者服侍的地区,周边不乏许多百年老教会。这些教会多数有着某种传统的积淀,敬虔主义的传统更是根深蒂固。那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些传统呢?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传统”是“现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现实”若离开了“传统”就成了无根的东西。这就如一个人失去了过往的记忆,记不得自己做过什么事,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了,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成了“一片空白”。一个忘记自己传统的教会也有类似的危险,她既忘记了自己过往的历史,也就难以看清脚下所要继续前行的道路。
不过,“传统”也并不就是“真理”,在过去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在于今日亦可能成了朽木粪土。比如,过去那些男人留辫子,女人裹小脚之类的传统,在于过去的人是必要的装饰,在于今日的人简直成了笑话。
可见,对于“传统”我们往往需要有一分为二的眼光,既不能忽略它的正面价值,也不能将其绝对化,使其等同于真理。对于世俗的传统须有如此眼光,对教会的传统也应如此。我们必须将“教会的传统”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好让其能持续不断地发挥正能量。
一、寻找并完善教会的历史性记忆
笔者所在的地区虽有不少百年老教会,但大部分都没有完整的史料,一百多年的历史往往被压缩成了几段文字而已。这是非常可惜的,是教会的一大损失。当然也有个别对历史研究十分感兴趣的传道人作了一些弥补的工作。比如,采访教会中的老年信徒,从他们口中再次寻找过往的历史记忆,哪怕只有残篇断章,也已经弥足珍贵。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可能的来源也不可轻视。第一便是本堂所属之总会的史料。也就是说,虽然在本堂没有保存相关史料,但在本堂所属之总会中很有可能对本堂的历史有过记录或描述。第二是档案馆。因为有些堂会在文革期间曾被挪作他用,后面恢复教产的时候又被置换到其他地方。这段历史可能留下过相关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可能就保存在当地的档案馆中。
当我们用心去寻找并完善教会的历史性记忆时,我们绝非只是由于某种对历史研究的兴趣,而是出于对教会属灵遗产继承的强烈愿望。期盼借着对这些遗产的继承,使那些宝贵的灵性财富能代代相传。
在笔者所属的教会中,虽然没有特别的神学传统被继承下来,但谦卑爱主、忠心侍奉的传统到如今仍是我们的重要标杆。因在过往的年日中,有一位牧师在这个教会中曾留下过美好的榜样。那位牧师在侍奉期间曾受到过各样的逼迫,但他十分谦卑,在人的眼里是一位温柔可亲的好牧人。
另外,这位牧师还经常带着大米去其他地方讲道,因为他去服侍的地方没人接待他们,就需要自带粮食,自己做饭。这位牧师留下的生命榜样已经深深地刻在了那个教会年长一辈人的心里。他们也以他为荣,也会以他的样式来对照年轻一代的传道人。笔者听到这位牧师的事迹也深受感动,他的事迹成为了我的记忆及激励。
二、在今日的处境中重新解读“教会的传统”
当我们说要继承教会的传统时,意思并不是要将过去一代人的做法照搬照抄到今日教会中。比如,不是说今日的传道人也要自带大米去传道。因为今天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在今日的处境中,几乎不存在没有教会接待的情形。
我们所要继承的不是那位牧师自带粮食去传道的做法,而是继承他为做主的工作甘愿牺牲、乐意付出的宝贵侍奉。在今日,我们固然不需要自带粮食去传道,却仍需要为主的福音有一颗受苦的心志。今日的难处不再是没有人做饭给传道人吃,而是成为传道人便意味着必须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忍受别人的误解或攻击,仍然无怨无悔地忠心侍奉。
在继承传统的时候,“处境的变化”是必须充分考虑的。比如,上个世纪上半叶,中国教会在面临“人财两缺”的挑战时,只能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改革,使受薪人员数量降到最低,并用广大的“义工”群体取而代之。时至今日,中国教会的处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部分教会已经不再“缺钱”,这时如果仍然坚持所谓的节约,不供应传道人,仍以免费的“义工”为主要的服侍群体,那就不是在继承,而是在扭曲这个原本善美的传统了。
百年前,在“人财两缺”的处境下,人忠于上帝的表现乃是“为教会节约奉献款”,以便让教会能继续发展下去。可是时过境迁,今日的基督徒如果仍愿忠心侍奉,那么其忠心的表现应当是乐意为上帝花钱,将奉献款用在上帝最喜悦我们用的地方,使上帝的工人得到充足的供应,以便能使他们专心做工,无后顾之忧。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