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界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1971年发起的,他征集了一群年轻人,把他们随机分成“狱卒”“犯人”两组,并关进实验用的“监狱”度过两周时间,看他们的心理会有什么变化。结果出于预料,实验不到六天,原本互相认识的同学因为“狱卒”的身份变得残暴无情,而扮演“犯人”的同学因暴力导致多位“犯人”精神崩溃,迫使实验不得不提前结束了。实验的发起人发表了《路西法效应》一书,书中探讨一个普通人是如何慢慢变成“魔鬼”的?
“斯坦福监狱实验”向人证明了人因为受到去个人化,服从威权,从众需求,角色认同,自我辩护合理化这五个心理因素的影响,在特定的处境下是没有能力自主选择善恶的,甚至一个普通平凡的人会受特殊的情景影响渐渐失去理性、甚至人性,从一个“好人”变成一个“恶魔”!
一、去个性化,无人知道我是谁
在实验中所有的“狱卒”穿统一的着装,戴上墨镜,“犯人”认不出他们是谁,他们不再是平时的同学,而是被称为“狱卒先生”。因为“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用为我做的坏事负责。”于是,他的行为就不会受到约束,他就可以任意做想做的事,不知不觉间就唤醒了心中的恶魔。生活中的网络暴力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不需要负责,所以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暴露恶意。比如,我们在网上发表关于信仰的文章,总有一些人会非常恶意的留言辱骂!
二、服从权威,我只是执行命令
有人说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背叛自己一直以来遵守的道德规范,听从权威人士去伤害无辜的人。在实验中,接受实验的人彼此都是同学,平常关系也都很要好,没有仇恨,然而当他们的身份变化的时候,扮演“狱卒”的同学比扮演“囚犯”的同学有了权威,当“囚犯”同学违反规定,扮演“狱卒”的同学会毫不犹豫的对他们进行惩罚紧闭、不准吃饭,体罚和羞辱。
1960年5月23日,对600万犹太人进行大规模屠杀的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在以色列法庭接受审判。在法庭上,人们看见的艾希曼是一个冷静、体面、胆小、有教养的绅士。艾希曼在法庭上宣称,他的一生都遵循康德的道德律令,他的所有行动都在执行命令。他说“我是一名军人,我只是在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命令。”当然,这个理由并不能抹掉艾希曼的罪行!除了外在的环境,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依然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对权威的服从不应该是无条件的,应该有分辨,不过这对普通人而言非常困难。
三、从众心理,害怕被群体孤立
人活在群体中渴望被群体接纳,从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是人性本能的需求。然而这个本能在极端的环境下,会让人失去反抗不合理规定的勇气,无形中纵容了暴力,或者从而伸手作恶。
在一些校园暴力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当某位同学成为校园霸凌的对象,哪怕平时和这个被霸凌同学关系很好的人也不敢和被霸凌的同学走到一起,他们明知道这样不对,还是会疏于被霸凌的同学,甚至他们还可能成为霸凌者。因为他们也害怕孤立,反抗不了就加入。
四、角色认同,失去本来的身份
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及行为,会趋向于与他扮演的角色一致。用现在的话说是“入戏太深”。人们会越来越像扮演的身份!实验里“狱卒”刚开始不习惯惩罚犯人,但他们很快就变得强势起来,越来越暴躁,找茬,后来暴力升级,殴打羞辱犯人。“犯人”在第二天“反抗”被镇压后,接受了自己是犯人的身份,变得沉默、麻木,默认只有“监卒”可以行使权利,自己应该被刑罚殴打。哪怕第四天,研究人员对犯人们提议,如果放弃实验报酬,就可以离开。大多数犯人在同意的情况下,也不知道立刻就走,反而戴上手铐,自动走回牢房。
这个角色认同的想象也会出现在教会中,比如有些信徒反映说,他们的牧者越来越像官,而不是牧人。这可能和现在教会强调制度化管理有关。在不知不觉间牧人变成了领导,变得不伦不类!
五、自我辩护,为行为合理化找理由
人们会自发地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使自己的认知达成一致。尤其是在人们明知某事不对,依然做了,心中产生内疚感的时候,更会为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找理由。比如现在教会在执行一些规定的时候,当事人明知不合理,可最后还是寐着良心会去做了。当他们面对良心谴责的时候,通常用这些理由安抚自己的良心:这不是出于我的本意,我之所以这么做是这个身份决定的,不是我”;“这么做是为了顾全大局,必须保大舍小”。
每个人都是罪人,不但内在有善恶相争,两灵交战,还有外在环境的塑造。有时“恶”是会被动诱导出来的。如此,难怪在主祷文里主耶稣教导门徒祷告说:“救我们脱离试探。”因为落入试探中,一个普通的好人也可能会不知不觉变坏,并且毫不意识到自己在行恶。基督徒必须时刻保持警醒,恐惧战兢做成得救的功夫,靠主得胜,不断追求成圣!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