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在基督里兴起、兴起 ——听张兴牧师讲那过去的故事(一)

“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上帝的群羊,按着上帝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这是圣言中对牧者的要求。而在中国就有许许多多的这样在基督里上帝的好牧者,我们今天介绍的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是改革开放、中国基督教会恢复信仰生活后辽宁省的第一批信徒之一;他是东北神学院1982年10月在沈阳复建后的第一批的神学生之一;他是中国基督教1992年全国两会会议期间在北京崇文门堂由丁光训主教等按牧团按立的牧师之一;他是从蒙恩的母教会古城堡乡村走出去的专职牧师之一;他是第一位受差派并带领会众将有百余年历史的辽宁省营口教会重新建成新教堂的牧长;他在一九八二年首届辽宁省基督教两会复会的培训班学习了四十天,接下来他在东北神学院学习了本科四年、毕业后他在辽宁的两个地级市两会任主要负责人职务(营口、丹东),服事主近四十年;他36岁走上专职传道人之路,又过了36年,他还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服事……,他就是上帝忠心的仆人、现年72岁的辽宁省丹东市基督教会的老牧者——张兴牧师。

2023年3月11日,我奉差派来到黄海之滨的丹东市,拜访久仰的张兴牧师。由于我们年龄相仿、也有共同下乡插队的经历,所以一见如故,从3月11日晚上开始,到3月14日上午,连续的都在听他讲那信仰中过去的故事和见证。有的时候,我们开心大笑、有的时候我们热泪盈眶、声音哽咽,聊了很多很多,仅在我的电脑上保存的讲述文字就有90,000字之多!面对这样一位老牧者的见证,是我从事文字事工以来第一次感到压力很大,我每天都在祷告,求圣三一的上帝赐给我属灵的智慧、能力、悟性把张牧师的见证写出来、写好。

由于文字较多,从今天开始,我们以多篇陆续来分享张兴牧师的见证。

一、艰难时期从古城堡蒙恩

张兴牧师在那动乱的年代在辽宁省铁岭市开原一个叫做古城堡的乡村蒙恩归向基督的。

1、上帝奇妙恩典,赐给他信仰的渊源

我们知道:我们的信仰都是出自于上帝,也是有原因和渊源的,不是无缘无故的。张兴牧师能够信主,也是这样的。他不是前辈或祖上信主的“信二代”或“牧二代”。但是上帝却藉着传道人给了他信主的“根”。

约在150年前,张牧师的曾祖母一人带领自己的三个孩子,都是男孩,大孩子刚刚12岁,从山东来到东北辽宁的昌图县。她是一位特别能吃苦耐劳和刚强不屈的山东女人,尊崇孔教,武功高强!和她的两个儿子(小儿子途中丢失)——张兴牧师的两个太爷爷,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披星戴月的苦干,不仅仅为子孙后代积攒了产业,更为他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牧师的爷爷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善人。他不信佛、道教、也不信耶稣,但是他心地善良,为人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积德行善。崇拜历史中《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仅举一例:凡有讨饭的穷苦百姓到家里来讨要,老人家都要用口袋罐半袋子粮食,并差人用毛驴把粮食送到家!    

百年前,基督教已在辽北开始传播。当时的传道人也是很穷,传道的方式就是走街串巷在普通老百姓中宣讲福音,走到哪里吃住在哪里,其报酬也就是有爱心的人给一点米菜之类的生活用品,极少有资金的奉献。平常时,村里来了传道人,于是有人便告诉传道人:这里有位张善人,你去他家里吧,他会接待你的。于是传道人来到张牧师爷爷家里。老人家不仅热情的接待传道人,而且把家里的屋子供给他做传道的场所,并且派人通知乡亲们都来听道。

当传道人也要“张善人”一起听道的时候,他说:不用了,你们讲的我都知道,无非就是教导人要爱人、要行善。语言朴实无华,却透着爱的情愫。之后便扬长而去拜亲访友去了,传道人走的时候,爷爷还要给他们盘缠和赏钱并且叮嘱传道人下次再来!

张牧师说,自己和后代能够皈依基督并且做传道人,都是和爷爷在冥冥之中所做的善事有关联,爷爷如此的热衷于福音的传播,一辈子行善助人,得众民的喜爱,爷爷也是得了上帝的祝福,义人的后代必发旺!这岂不是上帝的安排和恩典吗?这个福音的“根”不也是无声的植在了张牧师和他的后代中了吗?

2、动乱年代拉着窗帘,悄悄的“斗胆”信主

张兴牧师是出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辽宁铁岭地区高级中学的古典文学教师,退休前的十几年间都是安排在高中毕业班的教学,为高考升学率做岀了贡献。即使在“读书无用论”的年代,老人家也是尽心竭力的教书育人,在本地是深受人尊重的“模范教师”,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年轻的张兴,对他后来的人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青年时代的张牧师是父亲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昌图老家务农,他从小就爱读书、特别喜欢古典历史名著等等,也包括古今中外的大家名著,贪婪地享受着文化的滋养,可以说凡是能读到的书,能看皆看,贪婪的吸收着人类文化的精华,可以说在那个文化的荒漠时代,为自己开辟了文学的百花园。他爱动脑,一般的像木工、瓦工等技术活都能无师自通,可谓心灵手巧;这为他后来在改革开放后的教会在百废待兴过程中的铺路石工作打下了基础。可以说农村的艰苦生活中熬炼了张兴牧师,使他有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性格,也使他心里不平衡。在做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繁重的体力劳动,过着贫困的生活的同时,他苦苦求索人生的出路;更有内心的空虚,艰难困苦、前途渺茫,他内心深处在苦苦挣扎、上下求索之中。

他思索寻觅着:人生价值在哪里?如何摆脱这物质与精神方面的缺乏……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些人,其中包括后来的辽宁的知名牧师沈光玮牧师一家人,感觉他们和别人不一样,他们比较其它人,明显的文明、礼貌,显得有素质、有涵养。那个时候的农村生活很苦,很贫穷,但是猜不透他们,总是那么的面带喜乐。这无来由的喜乐让他很纳闷,这喜乐是从何而来呢?他们为什么这么与常人不同呢?等时间长了,逐渐的大家熟悉了,后来他才知道,原来这些人是信上帝的基督徒。

基督徒这么好啊!有思想、求进步的张兴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亮光,他想:我也可以信仰上帝,作基督徒啊。于是他就问自己的妻子:咱们这附近有聚会的地方吗?妻子告诉他,村里就有啊。他说那好,你领我到那个地方去看看吧。

那是一个礼拜天的晚上,妻子把张兴领到一幢普通的平房民宅,是她一位同学的家,教会传道人姜树斌老弟兄的女儿家,也就是他们当时的“教堂”。“教堂”的窗户上用棉被当窗帘、房门紧关,在外面看不到一丝的亮光。其实里面有弟兄、姊妹在悄悄地聚会。此时张兴到这个村子来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大家对他很陌生,看他来了很警惕。妻子是本村人,大家熟悉。经过妻子介绍,说这是我的“对象”,也要信主,来听道的,这样大家感觉他不会揭发、告密,才放下心来,于是,张兴参加了在古城堡村聚会点人生信仰的第一次聚会。

我曾经问张兴牧师的妻子:你们俩是谁先信的主啊?师母说:我先信的。我领他进的聚会点。我说,那人家后来可是牧师了呀,而且是教会的领袖啊!我们都笑了,我们也一起想到了新约圣经马太福音19章30节的一段圣言:“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这就是奇异恩典,可谓“妻子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张兴在信仰的路上蒙上帝的恩典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

这个教会是一个有着属灵传统的教会,清朝末年曾受到义和团运动逼迫的洗礼。张兴到古城堡教会后,很快就融入到主的大家庭中,热心的肢体告诉他怎么样来听道、怎么样来祷告,他逐渐的不断进深,与弟兄姊妹同心合意的读经、祷告、分享。他请教当时的沈光玮弟兄怎么祷告,沈弟兄告诉他:“你现在祷告无需更多语言,你只要对主说:‘主啊!你是万有,我是全无!这一句话就可以了,以后主自然会启示你如何祷告!’”由此开始了张兴牧师一生的祷告信仰生活!

他告诉我,当时的信仰条件非常不好,只有教会里的一位老信徒有一本圣经,每次聚会都是从他的包裹拿岀来,圣经外面包裹着一层又一层的塑料纸,小心翼翼的拿出来,由老传道人带领大家一起读经。读经之后再次又左一层、右一层的包好,收起来。其他人谁也没有那个福分去动圣经。那个时候张兴非常羡慕那本圣经,他当时的梦想就是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圣经。在现代的人看来,这很简单,但是在当时,这是一件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他为得到一本圣经夫妻二人恒切祷告,后来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教会开门以后开原市得到了惟一一本全国两会赠送的圣经,全县的教会经综合考量,决定把这本圣经送给张兴弟兄,由70多岁的开原教会张思诚老牧师专程到古城堡,当着全教会信徒的面,隆重而庄重的把这本圣经送给了张兴弟兄,真是令人羡慕啊!此是后话。

当时教会中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大家都认为张兴既年轻又有文化,后来的读经就由他来负责。每次他都是恭恭敬敬的净了手之后,再奉主的名读经,可见当时信徒的虔诚与敬畏之心。    

有一次张兴忍不住“厚着脸皮”和那位圣经所有者的老人说,能不能把你的圣经借给我,拿回家去读?老人家觉得很为难,因为没有先例,不过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把圣经借给了他,但是只有三天的时间,告诉他一定要保管好,千万不能丢失和暴露,而且在下次聚会前要归还。于是他就请了几天假,静下心来,一丝不苟地读着圣经,心潮澎湃,废寝忘食地读着“天书”,无耐,几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只好恋恋不舍地把圣经还给了老人家! 

就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张兴“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拉着厚厚窗帘的“黑暗中”,悄悄地参加聚会,成为了一名基督徒。

古城堡,这是他蒙恩的“发祥之地”,从此开始了他信主、服事主的四十年征程。他至今感恩、念念不忘。

3、好消息传来,恢复聚会

“有好消息从远方来,就如拿凉水给口渴的人喝。”(箴言25章25节)

我们知道,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基督教信仰就是信徒自发的,也是“偷偷摸摸”的“地下活动”。古城堡聚会点的圣经就一本,讲道就是凭着老信徒一代一代口传的,也没有什么讲章,更谈不上神学了。

教会的聚会在神的看顾下悄悄地进行没有被“揪出来”,还算平静。然而,上帝的福音是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挡的,因为“没有人能以智慧、聪明、谋略敌挡耶和华。”那个时候,南来北往的有很多的传道人,他们都有很深的灵性经验和神学造诣,每次来了都要在当地住些日子,就像现在的培灵会一样,教会里天天聚会,老传道人们深邃的属灵话语,直捣心灵深处的圣经语言,铿锵有力的祷告祝福使张兴都仿佛被提到三层天上,听到了上帝隐密处的话语,使灵性和真理方面都深受造就和启发! 

张兴夫妻也把老传道人们请到家中,安排食宿,热情接待!近距离的接触,使夫妻二人受益非浅,真理灵性的造诣,言传身教的影响,彻底的改变了张兴夫妻二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摆脱了郁郁寡欢的烦恼情绪,平安喜乐充满胸怀。

有文化、聪明的年轻人张兴给大家带来了新的生机,他很受老弟兄姊妹的欢迎,大家觉得张兴有文化、读过许多的书、有灵性,读圣经挺流利的,是个可塑之才。就想把他“抓住”、培养他为大家服事,有的时候就听他和大家分享。

时间到了1978年年底的一个礼拜天的晚上,张兴和古城堡的弟兄姊妹还是在挂着厚窗帘、关着门正在聚会中。突然听到有“咚咚”的、紧急的敲门声,大家非常紧张,有的弟兄就问:你是谁?这个时候听到门外说话的是主内开原教会李玉民弟兄,他大声说:没事儿了!快把门打开,我有一个好消息告诉你们!门打开,李弟兄的风尘仆仆地进来,他兴奋的说:弟兄姐妹,咱们现在可以公开聚会了。我们再也不用偷偷摸摸的聚会了,也不用遮遮掩掩的聚会了!现在党中央已经开了三中全会,这个三中全会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落实宗教政策。从现在开始就可以恢复聚会了!我今天来,带给咱们一个好消息,咱们主内的《天风》杂志复刊号有一篇文章:《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致全国基督徒的一封信》(张兴牧师回忆应该是这个内容,具体不详),李弟兄朗声宣布:我们可以名正言顺的恢复聚会啦!我们可以名正言顺的恢复聚会啦!

李弟兄就把这篇文章拿出来,情绪激动,然后他就宣读。这在那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听到这样的好消息,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久旱逢甘霖、枯木逢春一样。张兴牧师回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说:“在宣读的时候我和大家一样,眼泪哗哗流下来,太压抑了!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时期,宗教受排挤、受打击。突然间就可以公开的恢复啦,啥心情啊。所以啊,我们大家在一起又哭又笑,感谢神的恩典,就是这样一个气氛。”李弟兄念完公开信之后,大家把窗帘撤掉了、门帘撤掉了,张兴牧师回忆,突然间一下子就把门打开了、窗户打开,犹如打开锁链,那心情,解放了、高兴了。连我这当时的小基督徒,我也在这个气氛里面,见证这样一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一缕阳光照进这小小民宅里的教会,这是上帝的真光、是主基督慈爱的真光、是福音的真光!

经历过这么多的苦难和环境、经过多年的内心苦寻,信徒的心情是多么的感恩、多么的喜乐呀!说到这里,张牧师依然热泪盈眶的说: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段历史了,那时候,那个阵势啊,真是激动人心!原来你永远也不敢说我是基督徒,现在我们可以放胆告诉人们,我是基督徒、我信上帝全能的父!我信我主耶稣基督!我信圣灵!阿们!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迷茫中找到了真理。

神真光照耀小地方,蒙恩信主永生皈依。

亲爱的弟兄姊妹,关于张兴牧师信仰的见证我们暂时分享到这里。愿赐平安的主耶稣基督随时随处亲自给我们平安,愿主常与我们众人同在!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请继续关注下一篇。感谢张兴牧师提供的照片。)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