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基督教信仰与心理现象

常听到一些人说基督教的信仰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精神渴求得不到满足时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寄托。真的是这样吗?信仰真的是由人的心理作用所投射出来的幻影吗?是人为了寻求心理安慰而创造出来的自我满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把信仰与心理学联系在一起?信仰与心理学究竟是什么关系?

本文将从信仰与心理学中被误解的一些现象,简单论述两者的差别,希望能够归正信仰的同时,也能减少外界对基督教信仰的误解。

一、忍耐与抑制

抑制:意思是约束,压制;指受刺激后,组织或机体活动减弱或变为相对静止,是一种与兴奋相反的生理现象;常被误以为是基督徒的美德,把它归在“圣灵所结的果子”名下。殊不知,这种心理下的人相当痛苦、纳闷,他们必须强行约束、控制自己,性格较软弱的,容易产生自卑、自怜、自闭等症状。

即使是基督徒,长此以往也容易产生病态:

(1)以属灵的姿态来掩饰自己;

(2)失去自己的立场,不敢面对自己;

(3)苛待自己(什么事都往心里压,内心烦躁、苦闷,一肚子冤气);

(4)长吁短叹(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忍耐:圣经原文意指甘愿承受苦难,并且有得胜的结果;忍耐不是强行将自己的怒火压下,而是带着爱心和信心去等候神的旨意。因此,一个忍耐的人常是心里有盼望,眼里有方向。

忍耐与抑制最大的不同乃在于:忍耐中多了一份包容、接纳、顺服和爱!忍耐不是忍受,而是接受;退让不是无能,而是宽容!香港滕近辉牧师曾经说过:一个服事主的人,最需要的:第一是忍耐,第二是忍耐,第三还是忍耐!

忍耐的基础是爱,有爱的人必然恒久忍耐!一想到神也是如此忍耐我们,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忍耐的呢?

二、感动与冲动

冲动:指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的兴奋性反应,是不受理性控制的心理现象,冲动的表现:此状态下的人做事鲁莽,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感动:是圣灵最基本的工作,是神以祂的大能,按着祂永恒的旨意,在一切事物中自由运行的结果。

论到圣灵的感动时,原来的文字并不是感动,原意是交通,是指“神与人之间的交通”。

圣灵感动的记号:被圣灵感动的人一定喜爱圣洁、充满爱心、顺服圣灵、尊重圣经、结出果子、高举十架、传扬福音。

感动与冲动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出于心中的意念,都是刺激打动了人的意念,人产强烈的思想或者行动。在难以确定心中的意念究竟是出于感动还是冲动的时候,应当反复察验自己的动机是出于利己之心,还是真为见证荣耀主的名!

凡是神的灵感动的事,最终必能彰显神的作为,使神得荣耀。

三、悔改与洗脑

洗脑:本质的含义是指用一切手段将符合自己利益的某种认识与思想去灌输给他人,或者说是被人用一种经过设计的方式灌输了一种观念,并使这种观念根深蒂固,这是一种带有偏见的宣传方法。

洗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排他性、循环论证、利益承诺、咒语化、仪式化、重复性。

悔改:希腊原文的的字面意思是“改变主意”,在新约中特指对罪改变看法。《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87问教导我们:“悔改得生是一种使人得救的恩德,藉此一个罪人,由于确实觉知自己有罪,并领悟到上帝在基督里的怜悯,就对自己的罪忧伤恨恶,从而离弃罪,归向上帝,并真心致力于顺服上帝。” 

悔改的基础:源自于罪人意识到自己的罪污是可憎的(这种意识从圣灵而来,是圣灵的工作),以及领悟到上帝对悔改之人的怜悯(这种领悟来自严谨的讲道)。

悔改的本质:

(1)为罪忧伤(因得罪上帝而忧伤);

(2)对罪恨恶(因上帝恨恶罪);

(3)离弃罪恶,归向上帝。

悔改的结果:

(1)罪得赦免

(2)行为正直

不可否认的是,现今很多人的悔改,其实是被洗脑的结果,即他们发生信仰上的转变是因为被灌输了基督教的思想。而真正的悔改不只是理性上作思想的转变,而且整个人决心离弃罪恶归向神,包括了对以往罪恶行为的痛悔,以及对圣洁的渴望,完全是圣灵的工作。

四、恩赐与才干

才干:指一个人的才华与才能,用来形容具有才华横溢和工作干练的优秀份子。才干本身并没有好坏善恶之分,关键在于运用者的动机与行为。

才干的用处:

(1)对别人有好或坏的影响;

(2)使自己得益处。

恩赐:字根是“恩典”,指圣灵在建立教会的过程中,按着祂丰富的恩典和全知、全爱、全能,白白赐予我们个人服侍祂的能力,使我们拥有各自的擅长,以至于在神的家中发挥不同作用。

恩赐的功用:

(1)荣耀神

(2)造就人

才干不是恩赐,当我们为自己的才干加上不断地学习与操练,使自己越来越清楚上帝真的把这样的恩赐白白地赏赐给我们,以至于我们真的愿意用自己的才干来服侍主,这样,主才能把恩赐加在我们的才干上,使我们的才干成为侍奉神的恩赐。

五、信仰与心理学挂钩吗?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

基督教信仰是指基督徒所共同持有的信念,这个信念乃是建立在上帝透过《圣经》对人类所启示及教导的内容之上,因此,基督教所讲的信,乃是对圣经所启示这位上帝真正的降服,然而这位上帝并不是一种观念或思想,祂是绝对者,是绝对的本体。

关于心理学,其实圣经中早就提到过,比如圣经中提到的劝慰、安慰、劝勉人……天主教在这方面已经运用了两千年,即告解礼。这都是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涉及到心理学的功用。

然而将心理学变成一门学问,却是过去的一百年发生的事情。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是最重要的人物,此人不信仰基督教,却研究圣经,目的就是为了说明《圣经》不过是一本心理学的书。可见,心理学在起初发展的时候,就是与圣经相悖的,并不能解决人身上最根本的问题。

真正使人心灵得自由得释放只有三个途径:1、上帝的道;2、耶稣的血;3、圣灵的工作。

心理学或许能够解决人的心理问题,而耶稣却解决了罪的问题;心理学或许能够使人在世幸福快乐,而耶稣却应许我们天上永久的福乐。

总结:

宗教信仰与心理现象犹如两条平行线,看似统一,却永远没有交集。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信仰这条线却在向心理学逐渐靠近。约翰·麦克阿瑟20多年前就已经发现心理学正在对教会形成很大的威胁,他曾警告信徒不要轻易相信这种世俗的伪科学。转眼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教会已经被心理学理论成功俘虏。

很多传道人早已不再诚实地宣讲信仰的核心教义一一上帝的公义、人的败坏、基督的救赎和归信的本质,取而代之的是“处世之道、成功之道、满足之道”,甚至只要一个人做了决志祷告就宣告他得救,这种信仰是极大的危险!最终结果必将导致神的话语失去权威,福音真理淡化为简单易行的道理,甚至会将圣经真理丢在一边,以实用主义主导教会。信徒一边领受这种“缩水的福音”,一边坚信自己是得救的,但是他们一成不变的“老我”却出卖了他们。

基督教的信仰强调的是内在生命的更新,而非外在行为的约束;强调的是上帝的荣耀,而非人的需要;强调的是与神相和,由此产生与人相和,绝非一味地强调人际关系的改善。

只有基督徒才懂得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人类灵魂的学问”),因为唯有基督徒拥有认识灵魂和改变灵魂的资源。鉴于世俗心理学的根基是无神论的假设和进化思想,因此它注定只能治标,暂时处理表象……如果治疗医师是真正重生的基督徒,他必须借助上帝的道和圣灵,从灵魂的深处做工,而非进行肤浅的行为矫正。信徒既然已经拥有改变灵魂的工具,何必求其次只调整行为呢(好像外科医生放下手术刀,却用一把面包刀大动干戈)?真正有经验的辅导者必定会在祷告中,忠心而谨慎使用上帝成圣的大能,帮助对方效法耶稣基督的样式。——约翰·麦克阿瑟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