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陆征祥评传》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原因是作为一战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遇不公平对待,列强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这引起了广大爱国学生的强烈抗议,中国历史就此被改变。
而远在巴黎的中国外交代表团,最终也响应了全国绝大多数民众的呼吁,拒绝在屈辱的合约上签字,从而保住了中国的尊严。而当时拒绝签字者,就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传奇人物陆征祥。
陆征祥(陆徵祥)1871年生于上海,其父陆诚安是教会的传道。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得以接触新的知识,没有走上科举之路。陆征祥十二岁时进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广方言馆就学八年。继而前往北京,考入总理衙门所办的同文馆学法文、俄文。
1892年,陆征祥成为晚清著名外交官许景澄的翻译,从此开启了外交生涯。先后担任过清朝驻荷兰、俄罗斯等国的公使。辛亥革命爆发后,陆征祥毅然站在革命的一方,联合驻外使节率先通电拥护共和。
民国建立后,陆征祥成为唐绍仪内阁的外交总长,由此成为中国现代外交事务的奠基人。他在任上采用当时世界先进的管理制度,外交部内设“一处一室一厅四司”:秘书处、参事室、总务厅、外政司、通商司、交际司、庶政司,部长下新设一次长,四秘书,分管英、日、法、德相关业务,参事则负责法规与条约之研究草拟。
他还建立了外交人员的考核制度,制定《外交官领事官任用暂行章程》。一些靠着关系进入的庸才,都因此被清退了,其中甚至包括大总统袁世凯的侄子。而顾维钧等优秀人才得以进入外交部门工作,由此在办事效率低下的北洋政府中。外交部可谓是欣欣向荣,人才济济。这为弱小的中国在与列强博弈中,争取到了不少权益。
陆征祥虽然一心为国,可正如他所言“弱国无外交”,这也导致他干了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成为一生难以洗刷的污点。日本人利用西方列强忙于一战之机,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袁世凯虽然采取拖延战术,利用各方势力博弈。尽管挽回了一些权益,可还是同意了日本的无理要求,在袁世凯、曹汝霖等人施压下,陆征祥最终还是被迫签订了《中日民四条约》。这让陆征祥成了被国民批判的“卖国贼”,此事在他晚年仍无法释怀。
1919年,中国以一战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陆征祥带着顾维钧、王正廷等人。可是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权益,反而遭到了列强的出卖。于是陆征祥、顾维钧等人在会上竭力争辩,希望能够挽回局势。可“弱国无外交”,其收效甚微。最终在全国民众的抗议与呼吁下,陆征祥等人只能以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暂时保住了权益。
巴黎和会让陆征祥身心俱疲,加上他的比利时妻子培德病情恶化。于是就辞去了外交部的职务,前往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国任职,得以照顾妻子。他与比利时贵族女子培德相识于1899年,并在圣彼得堡喜结连理。夫妻两人关系亲密,并在她的影响下,从基督新教改宗天主教。
1926年,培德在比利时安息。陆征祥于是在次年辞去所有职务,进入比利时本笃会圣安德烈修道院成为修士,并于1935年被祝圣为神父。他晚年信仰十分虔诚,对神学有着很深研究。
虽然在国外修道,可陆征祥仍然关注着祖国的命运。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负责中国天主教报刊《益世报》海外通讯,利用这个平台,向欧洲人介绍中国人英勇抗战的事迹,呼吁欧洲人民支持中华民族的正义事业。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陆征祥异常高兴,他在接受采访中称“我当年签订《二十一条》,虽是被迫,也是罪人。现在日本战败了,中国收回了主权,我极为高兴。”
1946年,陆征祥成为比利时圣伯多禄(彼得)修道院荣誉院长,并于1949年1月15日安息,走完了其传奇一生。
陆征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风云人物,其人生充满了传奇与争议。可由于各种原因,史学界对他的关注较少,研究著作十分有限。而《陆征祥评传》是关于他最新研究成果,本书以陆征祥为中心,使用外交档案和藏于比利时修道院的《陆征祥文书》、报纸、个人文书等史料,结合政治、社会舆论、个人三个视角,考察从清末、北洋、到国民政府时期,陆征祥与中国外交、近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历程。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