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的桥头堡——墨海书馆
明末清初随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来华,中国出现了一股西学东渐的浪潮,涌现了徐光启、王徵等科学家,促进了我国科技的进步。
然而由于满清日益保守、专制、封闭的政策,开放的风潮随着“百年禁教”而烟消云散,中国也因此失去了学习先进科技的机会,从而造成了近代的落后,导致百年屈辱的出现。
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国近代饱受欺凌,但也是走向近代化的历程。随着新一波西学东渐的到来,古老的华夏大地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引导下开始觉醒,开展了轰轰烈烈学习先进科技的浪潮,而墨海书馆的建立就是这一运动的重要开端。
1843年,上海开埠不久,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就踏上了这块土地。早在鸦片战争前,麦都思就在南洋的巴达维亚工作,从事印刷出版事工,并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他对中华古代科技评价甚高,指出:“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即航海罗盘,印刷术和火药,后来传教士艾约瑟加入造纸术,形成四大发明之说),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到了上海之后,麦都思同样热衷于印刷出版以及科学文化的介绍,于是与美魏茶、慕维廉、艾约瑟等伦敦会传教士在上海创建墨海书馆。馆坐落在在江海北关附近的麦家圈(今天福州路和广东路之间的山东中路西侧)的伦敦会总部。
这是中国内地最早采用西式汉文铅印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构。据记载:“铅印设备的印刷机机为铁制,以牛车带动,传动带通过墙缝延伸过来,推动印刷机,因此在机房内看不见牛车。”
作为上海最早的现代出版社,墨海书馆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桥头堡,出版了大量神学、科学、政治等等方面的书籍。1853年书馆出版了伟烈亚力所翻译《数学启蒙》二卷,介绍西方流行的算术、代数知识。1855年,刊行合信的《博物新编》,介绍西方气象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动物学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在明末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可由于徐光启回家丁忧,仅完成了前六卷,未能全译。但在1857年,在墨海书馆由伟烈亚力与李善兰合作,终于完成了后九卷的翻译,填补了250年前的遗憾。
墨海书馆除了出版、翻译书籍,更培养了中国近代最早的科学家。王韬、李善兰、徐寿等人都在这里工作、学习过,并于传教士一同翻译书籍。从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为日后的洋务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墨海书馆在1863年停业,其存在时间不到二十年,但在近代国人刚刚睁眼看世界的时代里,极大满足了有识之士求知的需求,为中国近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