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非洲城市为何称为“新罗马”?
厄立特里亚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北部,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670万。这个国家虽小,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扼守红海进入印度洋的门户。
早在公元前八世纪,闪族人与库希特人就在此定居,建立早期的部落联盟。阿克苏姆王国崛起后,这片土地一直属于这个国家,即使这个帝国在九世纪衰落,可埃塞俄比亚一直有效地统治着。
16世纪后,奥斯曼帝国崛起,这一区域成为帝国下辖埃及总督管理的土地,并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开始瓜分非洲,刚刚获得统一的意大利盯上了这片土地。1869年,意大利人占领阿萨布港,并不断向内陆渗透。1889年,意大利人同绍阿国王签订《乌西阿利条约》,确认占有阿萨布、马萨瓦、克伦、阿斯马拉等地。1890年,意将占领区合并为统一殖民地,命名为“厄立特里亚”(红海)。
二战期间,意军败于英军,1941年厄立特里亚成为英国的托管地。1950年根据联合国决议,厄立特里亚以自治体身份假如埃塞俄比亚联邦,拥有独立的司法、行政权力。
可是在1962年,埃塞俄比亚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取消了厄立特里亚的独立地位,将其合并为一个省。这引起了民众的激烈反抗。他们开始了长达30年的武装斗争。1991年,埃塞俄比亚的门格斯图被推翻,厄立特里亚得到了解放。并于1993年5月24日通过全民公投,获得了独立。
厄立特里亚虽然获得独立,可长期的战争加上种种因素,这个国家一直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但这个国家历史悠久,拥有不少古迹,其首都阿斯马拉更是世界文化遗产。
1890年意大利人进入厄立特里亚后,在阿斯马拉成为军事要地。好大喜功的墨索里尼上台后,他在阿斯马拉大兴土木,建造了400多座意大利风格的建筑,因而这座城市被誉为“新罗马”。而在二战时期意大利军队的拉胯表现,使这座城市没有遭到破坏,于是在2017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从19世纪90年代起,作为意大利殖民势力的军事前哨而发展起来。1935年之后,阿斯马拉实施了一场大规模的建设计划,将当时意大利理性主义的风格应用于政府大楼、住宅和商业建筑、教堂、清真寺、犹太教堂、电影院、酒店等。该遗产包括1893年至1941年间不同规划阶段形成的城市区域,以及Arbate Asmera和Abbashawel的土著计划外社区。这是20世纪初早期现代城市主义在非洲环境中应用的一个特殊例子。”
在阿克苏姆王国时期,基督宗教就成为厄立特里亚人的主流信仰,他们属于埃及的科普特教会,但在1994年独立出来,建立厄立特里亚正教会。目前国内有一半左右的基督徒,多数属于东正教(比如现任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基),此外还有少部分天主教与路德宗(其他宗派教会都为非法)。
阿斯马拉大教堂是厄立特里亚地标建筑之一,教堂建于1922年,为哥特式建筑,高达52米的钟楼不仅提供整点报时,更是俯瞰全城景致的地方。而且当人们迷路时,钟楼还可以作为参照物指引方向。大教堂附设小学、修道院、女修道院,是厄立特里亚重要的信仰、文化中心。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