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吴贻芳先生诞辰130周年,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的金一虹教授做了一场题为“吴贻芳与她的‘金陵儿女’”的讲座。在讲座中,她提到金陵女子大学塑造的“金陵家庭”理念。
金陵女子大学创立于1913年,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民国时期13所教会大学之一,由美国传教士德本康夫人担任第一任校长。1930年在民国政府教育部立案,更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51年后经历合并,原校址上是如今的南京师范大学。从1919年(注:学校于1915年正式招收学生,1919年第一批学生毕业)到1951年,学校共有毕业生999人,称为“999朵玫瑰”。
金一虹教授在讲座中谈到冯进的《一个家庭传奇的诞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这本书中讲述了学院在其独特的环境中创造了行之有效的家庭话语。“金陵家庭”这一家庭话语的塑造成功地把学校凝聚在一起。在学校充满爱意的管理方式下,女孩们积极与老师互动,融入金陵家庭,和同龄人建立起不是姐妹却胜似姐妹的关系。不同届的学生组成“姐妹班”,逐渐形成代际意识,将自身视为学院生命链的一环。当时的女孩从传统家庭结构中抽离出来,建立了新的自我认知和新式的人际关系,有了一种新的家的归属。
类似地,教会也在不同程度上用家的概念塑造教会及其事工。带领一间华中教会的C牧师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用家指代教会,他像是这个家有魄力的大家长、掌舵人。C牧师在艰难的年代成长起来,遗憾自己念书不多,吃了很多苦,但他聪明好学,在从事的多个行业都做到领先。在带领教会时,他的个人风格极大影响了教会的发展:行动力强,关心传道人生活,积极向其他教会学习,努力培养后辈。10多年前,他所带领的教会就是当地标杆教会。
中国不少教会面临着领袖青黄不接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年长的教会领袖出于对失去位置和供养的担忧,不愿意培养年轻领袖。C牧师的教会制定了对退休同工的补贴制度,基本能领到侍奉时工资的80%以上。对教会培养后备力量,他更是大力支持。他将教会的年轻牧者视为自己的孩子,为他们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我希望他们各个比我强,哪有父母不希望孩子比自己强的?他们比我强,说明我做的好。”
对有困难的同工和信徒,教会不吝帮助。同工生病需要治疗,教会出钱出力。老年信徒需要照顾,教会义工不间断陪伴。用C牧师的话说,“自己家的人,哪有不帮忙的道理”。教会为信徒提供全方位的照顾,牧养属灵生命也关心日常生活。信徒归天之后葬在教会公共墓地,大家生前在教会一起敬拜,死后葬在一处。
在家理念的实践中,教会凝聚起来,信徒有极强的归属感。视自己为教会的一份子。他们为教会奉献不仅是按着力量而且是过了力量,建新堂需要的钱款全部由信徒奉献,未接受捐助。
谈到引导参加完门训课程的信徒参与教会服侍,华北一教会长老说:“孩子长大了,就要为家里出力,是不是这个道理?”家概念的应用在教会管理中可见一斑。
与上述在宽泛意义上使用家概念的教会不同,华南地区T牧师带领的教会对家概念的使用更为具体、清晰。
T牧师的教会,牧养采用门徒+小组并行模式,凝聚信徒则依赖小组+事工双线进行。教会给小组的定位类似于大家庭,在小组内组员以较为生活化的方式学习话语,互相之间也产生情感上的连接。T牧师解释,教会举办的门徒培训可类比学校,小组是家庭。组长作为父母,按照组员的生命程度送往不同的“班级”,监督学习,帮助他们吸收所学内容。以此类推,笔者将事工类比为工作,组长亦会根据组员的恩赐推荐他们参与不同事工的服侍。教会的运转和发展依赖于门训、小组、事工三者的良性互动,小组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所以,在解释教会使命方面,教会领受了培训门徒的使命,而且把门徒清晰地定义为小组长。门徒培训到什么程度算合格?到这个人可以做小组长的程度,教会的各项体系都围绕此目标建立。小组长站在属灵父母的位置上,做父母意味着可以生出生命,可以帮助建立组员的生命,直到组员也能“为人父母”,出去带领新的小组。
教会对家庭概念的使用和当时的金陵女子大学有相似之处,教会中家庭话语的使用把神的爱以人们具体可感的方式表现出来,将信徒凝聚起来。信徒在教会中产生新的身份认同,由此产生的向心力支撑教会成长,吸引更多人加入教会。
然而,家庭并不总是温馨有爱的一面,也有专制压迫的一面,若是这一面带入教会就会发展成家长制、一言堂教会。由于人的罪性,教会在使用家庭概念时,建立完善的制度也十分必要。
吴贻芳是金陵女子大学第二任校长,讲座中金一虹教授认为吴贻芳做的重要工作是将学生从“金陵女儿”培养成了“国家女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迁移,学生离散。家庭话语给四处分散的校友们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同时吴贻芳也向他们发出挑战,“当国家需要吾服务时,吾人能有‘我在这里,来差遣我’之态度”。金一虹教授评价:“吴贻芳最大的贡献是理性地、智慧地把学院带入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让金陵学院实现了‘中国化和本土化’的一次飞跃。”
教会既是地方教会也是大公教会的一部分。基督教的“中国化和本土化”是中国教会必然要走的道路,神的国是教会要在地上成就的大使命。教会除了以家的概念凝聚信徒,或许也需要培养信徒中国公民、天国子民的自我认识,在国家的需要、神国度的需要上,有“我在这里,来差遣我”之态度。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