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军是个怎样的组织?
这几天,在韩国举行的“世界童子军大会”因为上百人发生了中暑事件加上主办方提供的活动环境恶劣,而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此事也引起了国内一些人的好奇,童子军是个怎样的组织?
童子军又被称为童军运动,是一个国际性的青少年组织。这个组织的建立离不开一个叫罗伯特·贝登堡的英国爵士。他生于1857年,年轻时加入英国陆军,在印度、南非等地服役过。而在布尔战争中,贝登堡英勇作战,成为战斗英雄。
多年的军旅生涯,让贝登堡熟悉军事技能。他感到当时不少英国年轻人从小娇生惯养,道德堕落,体质羸弱。担心再这样下去,大英帝国将重蹈罗马帝国灭亡的命运。于是他决定采取一种军事训练的方式,以帮助青少年提高生理与心理上的健康。
1907年,贝登堡在英国南部的白浪岛组织了一次野营,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学习各样军事技能与生存技巧,并通过集体活动,提升了德智体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对人们有益的青年。
这次活动取得了圆满的结果,贝登堡于1908年撰写了《少年警探》一书,将其训练方法详细介绍出来,成为指导世界童子军运动的重要教材。这个运动也很快得到全球许多国家的响应,纷纷在校园里组织童子军运动。
童子军运动在世界获得广泛赞誉,一战结束后,教宗本笃十五世就在牧涵中指出:“许多年来,童子军教育就是透过游戏、行动、冒险、接触大自然、团体生活、以及为别人服务的途径,提供给人全面完整的培育。”
1912年2月25日,严家麟在武昌的教会所办的文化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创立了中国最早的童子军组织。此后上海等地的教会学校纷纷建立了童子军,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5年,在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上,上海的童子军参与服务,其热情、周到、细致的工作,得到了人们的称赞,童子军组织由此在全国各地普及开,很多民国孩子都有参加童子军的经历。我们从《三毛流浪记》这部老电影中,就能看到民国四四儿童节时,童子军游行庆祝的情节。
在张忠仁先生的领导下,童子军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但由于KMT意识形态的渗入,这场运动不可避免出现了党化教育,而与其初衷有所偏离。到抗战前,全国注册的童子军人数达到20万,是当时重要的青少年组织。可1937年,抗战爆发后,童子军事业遭到了巨大冲击,直到抗战胜利后,仍无法恢复到战前的规模。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童子军积极其中。在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11名青年人冒着危险,给八百壮士送去了物资。而一名叫杨惠敏的15岁女孩,则在枪林弹雨当中,去向谢晋元的将士献旗,极大激励了他们英勇抗战,这也是抗战时期不屈民族精神的名场面之一。
1949年后,因着童子军存在强烈的KMT色彩,自然从中国大陆消亡了。目前中国范围内,只有港澳台地区仍延续童子军运动。
延伸阅读:
《民国时期的童子军研究》
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童子军在民国历史上无疑是非常活跃的,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亦曾备受国人推崇。书稿阐述世界童子军的起源和发展;深刻剖析中国童子军的发展历程及其阶段性特征;全面系统地论述童子军的组织管理与训练情况;对最能体现童子军精神和童子军教育特征的三大活动-户外活动、社会服务、国际交谊作全面、细致的阐述。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