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团聚·感恩·见证——基督徒在中秋节遇见上帝的爱与恩典
和解
跟要不要过圣诞节类似,要不要过中秋节,在教会内部也是存在不完全一致的声音。认为基督徒不要过中秋的缘由,无关乎民俗,关乎祭拜月亮。律法书中提到过不可拜日月星辰:耶和华说:“又恐怕你向天举目观看,见耶和华你的神为天下万民所摆列的日月星,就是天上的万象,自己便被勾引敬拜事奉它”。(参申命记4章19节)“(不可)去事奉敬拜别神,或拜日头,或拜月亮,或拜天象,是主不曾吩咐的”。(参申命记17章3节)月亮与太阳一样,都不是上帝,而只是被造物,拜物属于偶像崇拜。
不过,当代人过中秋,只是单纯的民俗而已,并没有祭拜月亮的成分。不信,你可以去拉住街上的任何一个年轻人,就问TA中秋节拜不拜月亮,估计他都会一脸懵逼,最多回答你他会赏月。
实际上,基督教最为人所知的节日圣诞节,也并非源于圣经,而是从罗马本土的神话中取用来的。可以说,不存在绝对的、形式上的圣、俗二分。如果要绝对形式化,那只有离世才好,但耶稣并没有要求基督徒离世,反而要求我们入世,作盐作光。
若要追溯我们日常生活中吃喝拉撒接触的大多事物的最初起源,恐怕于今都不是同一个意思。正如我们过端午节,与当初汨罗江边的居民所想的不完全是一回事。所以,过不过中秋节,这种分歧与争执没有太多意义,何妨搁置?需要追求的是和睦的最大公约数。
团聚
中秋节的主旋律是:团圆、相聚。
中秋节是一个阖家团圆、亲人相聚的节日,传统中国人包括基督徒可以借此机会与家人和朋友们共度美好时光。多少世纪以来,月亮关系着农耕和收成,羁系着人们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月亮像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中华诗词文化的宝库。月,也成了文化中婉约、阴柔、空灵、幽渺、朦胧、测不准一面的一个常用的符号。月饼的制作、缘起、选择、做法、品鉴、古诗词文化以及结合现代工艺与审美作的改进与变化固然有意思,但在当代商业社会,趁节日期间聚在一起享受亲情、友情及爱情,进行面对面交流(而非仅流于社交平台),更是件别有趣味和意义的事。
家庭是上帝的恩赐,基督教素来倡导家人之间相互关心、爱护和支持。中秋节不失为一个家人相聚、彼此关爱的机会。
另外温馨提示一句:月饼虽好,可传统的做法按现代健康标准来看多属于高糖高油高热量,可不要吃太多哦。
感恩
诚然,中秋节也是一个感恩的时刻!基督徒在这一天特别感谢上帝所赐予的一切。
我们在这一天更是把目光转向上帝,意识到一切美好的礼物都来自于祂的恩典和供应。上帝安设月亮不是为了给文人墨客和客旅远人抒发情怀专用,而是有实际的用途。“祂造月亮星宿管黑夜,因祂的慈爱永远长存”。(诗篇136篇9节)诗篇104章19节中说:“安置月亮为定节令”。中国古人形成了“月晕而风、日晕而雨”等诸多相关的谚语。经上所记载发生在基遍的战事,也提醒我们,上帝听祷告,至今仍然看管着月亮。
感恩之心将谦卑的态度表显出来,使基督徒更加接近上帝,更深刻认识和恭敬领受上帝的大爱。
在中秋佳节,我们也不能忘了那些软弱的肢体和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可借这个节日送上月饼以及水果等表达关爱。
见证
月有阴晴阳缺,人有悲欢离合,我们基督徒有以马内利。
中秋节更是一个见证上帝的爱与恩典的机会。通过与亲友们分享关于基督耶稣的故事和信息,让人们了解上帝的爱与救赎之道,让更多人能够与上帝建立关系。
月儿当空,肃穆见证奇妙的天宇。皓月当空、月明千里就是活生生的一个见证,提示我们上帝创造的奇妙大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基督徒在世上只是客旅,是寄居的,有个更美的家乡在天上。这是希伯来书告诉我们的。离世后的所在,才是我们真正的思念。总之,基督徒在世期间,应像使徒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中说的: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上帝而行。(参哥林多前书10章31节)
让节日照进每日,让历史照见未来,让信仰照见俗常。
(本文作者为浙江一名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