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画“话”闽南圣徒——罗啻牧师

图片2.png

罗啻(中国画)   作者:周旻(平和人)

罗啻1809年生于美国纽约。年轻时,闯荡生意场。他生活的时代,美国教会(特别是公理会)千禧年主义盛行,不少新教神学家认为:“基督教王国必将广袤无边,远及大地边缘,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霍普金斯《论千禧年》)。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很多虔诚的基督徒深受鼓舞,觉得福音将很快征服异教之地。于是,海外宣教热情空前高涨,不少宣教士离开故乡,前往世界各地宣教。

作为基督徒,罗啻被火热的信教氛围所感染,他放弃财富,立志终生投入传教事业。他进入神学院深造,1836年毕业,被按立为牧师。同年6月,受美公理会海外宣教机构委派,从纽约出发9月到达印尼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这里有不少闽南人,罗啻通过和他们交谈,接触了闽南语。1838年,他前往婆罗洲,和波罗满牧师会合,两人在南洋建立传道站,向当地人宣教。

在此期间,原定到中国宣教的雅裨理牧师因鸦片战争爆发,来到南洋。他对罗、波两人的工作十分满意,雅禆礼牧师给归正会的“基督教通信员”编者的信中指出:“应该让罗啻及波罗满两位牧师,从人烟稀少的婆罗州调来中国,因为中国人多,更需要他们。”

1844年年初,由于厦门宣教事工急需同工,雅裨理要求差会派罗、波二人来厦。6月,罗啻和波罗满踏上厦门的土地,他们在鼓浪屿短暂宣教后,到厦门与雅裨理同工。

到达新的工作之地以后,波罗满牧师和罗啻牧师两家人起初住在鼓浪屿,不久迁至厦门市区的较舒适的居所。一所商行经过改建之后成为他们的住所,罗啻牧师一家住在楼上,波罗满牧师一家住在楼下。

起初,礼拜仪式仍在雅裨理牧师租用的房屋中举行,不久听众人数越来越多,有时可达200人,因此有必要租用一间更大的房子。波罗满牧师和罗啻牧师安顿好新家之后,便雇了中文教师来教授他们厦门方言。

1845年,雅裨理因病回国修养,罗、波二人遂接替雅的工作。可是,他俩的家庭却连遭打击。先是波罗满的妻子突然去世,一周后,罗音的妻子也因病过世。两位牧师娘的归天,都各遗下两位无人照顾的幼子,差会因此决定让波罗满留在厦牧养教会,而由罗音带4个孩子回国安顿。罗音回美后,除了将孩子交由亲戚照顾外,还积极地宣传厦门的福音事工,引起了不少人对中华归主的关注。

1847年8月19日,罗啻返厦,同行的还有打马字牧师。此时,厦门信徒已达70多人,波罗满遂萌发建立一座教堂的想法。1847年12月,信徒福贵伯在闹市邰狗墓(今台光街)买到一块土地,1848年,波罗满牧师回美国募捐得到3000美元,在此建成了中国第一所基督教堂。1849年2月11日举行献堂典礼。由于教堂位于市区中心东边的新街仔,因此取名“新街礼拜堂”,又简称为“新街堂”,誉为“中华第一圣堂”,现系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3.png

图片4.png

厦门新街基督教堂(网络照片)

此前波罗满陪伴其妹前往香港就医时遭遇台风遇难,新街堂会遂由罗啻牧师牧养,他在新街堂工作了14年,为福音的广传以及华人会自治做出了贡献。

1850年,罗啻和打马字、宾为霖等宣教士,创造了以拉丁字母联缀切音的闽南语白话字。1852年,罗啻将《约翰福音》南白话,为最早的《圣经》闽南语书卷。同年,他们编的《唐话番字初学》出版,这是一本白话字教科书,也是闽南语拉了母的正字法学习教材。之后,他们相继将《圣经》各书卷译成闽南语。1853年,罗啻在广州出版了《翻译英华厦腔语汇》一书。动宣教士学习闽南语。此外,他还用闽南语编写《乡训十三则》等书籍。以便利传教士学习厦门方言。

1858年,罗啻的妻子逝世,他再次受到打击。侍奉热情锐减,于是和美部会解约,带着4个孩子回国。1861年,他加入归正会,1864年3月,罗啻退休返美。长期繁重的工作以及家庭变故使他的身心俱疲,当船航行4个多月,距离故乡纽约不远时,罗啻牧师终因体弱不支去世。

参考资料:

1、《美国归正教在厦门1842—1951》,2013年9月初版一印,作者:(美)杰拉德·F·德庸。杨丽、叶克豪译。

2、周旻绘著:《鼓浪屿历史名人画传》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福州一教会信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