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会中最为日常,却又是最不可或缺的牧养工作之一,教牧辅导一直被许多身处牧会一线的牧者看为是落实信徒关怀的第一道门。而如何切实提升教牧关怀辅导的水平,真正达到“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这不仅需要牧者拥有更加谦卑与怜悯的基督之心,同样也离不开专业性的辅导方法。
日前,主内知名心理辅导专家王学富老师受邀在一神学院校以教牧心理辅导为主题进行了讲座,讲座中,王博士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处境,向在场的神学院师生们介绍了以文化分析为核心的教牧关怀辅导方法,并对听众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现场答疑。
在引言环节,王博士首先提出,在人的社会参与之中,常常会经历存在与表现出的自我与本真自我之间的张力,而这也成为许多人挣扎纠结乃至伤痛中的一大原因。但另一方面的事实是人会不断在过程中改变成长,因此心理关怀的工作才有更大的价值与意义,即帮助人在挣扎中尽快迎来改变与成长。
同时,他也指出,在很多时候,人常常对于生命改变有许多急躁,缺乏了等待的耐心,因此会陷入更多焦虑与软弱之中。在他看来,对于这一焦急焦虑阶段的人的心理关怀辅导工作,就是等待铁树开花的时间,以圣经类比而言,则如同摩西击打磐石出水一样——我们时常可以用手杖击打磐石,但是,击打磐石之后是否出水以及磐石何处、何时出水——这并非是人所能决定的,而是神决定的。
随后,讲座正式开始,王老师首先向大家指出了关怀辅导中经验的重要性,并以此表示,他此次讲座并非传授方法,而是交流经验,即自己多年来与人交流的经验。这与他日常的心理辅导的过程一样,都是经验传达与流动的过程,也同样是一个从意识出发,等待潜意识浮现的过程。借此他提示大家,关怀辅导的核心并非是看重体系与策略,而是以流动式的经验。
接着,王博士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以及使徒保罗提出的“灵与肉的交战”为引,向大家阐述了惯常心理治疗方法中精神分析法的实质,即关注潜意识对于人类外在行为与内在意识存在极大影响的现象。为加深大家理解,他还以主耶稣十架七言中的“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为例补充指出,主耶稣正是洞察了犹太人在外在愚昧行为的背后自身所无法察觉的潜意识。
与西方流行的精神分析法有着显著差异的是,文化分析法则是以一个更东方的视角去阐释心理治疗:
王老师提出,在他日常进行辅导关怀过程中,会首先关注受访者所表现出的外显“症状”,并以此看到其背后掩藏着的极度不安感及其衍生出的不受控的恐惧与忧虑。然而,在恐惧面前,人往往会做出两种选择——直面或逃避。而这两种大相径庭的选择背后,实则是现代的社会、个人、群体文化环境对于我们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他看来,“文化”一词可以被解读为我们出生至今经历的一系列环境对我们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立足在各自的文化环境当中,都是在“背负着文化前行”。而立足这一点,我们便能够在教牧关怀辅导过程中,从每个人所经历的文化处境切入,去发现、理解、洞察对方内心中隐藏的损害性的负面文化,进而更新他内心的文化处境——而这就是文化分析与文化更新。
王老师指出,从圣经来看,我们成圣道路上“脱去旧人换上新人”,其本质实际也是文化更新的一个体现——用真理的文化更新原有的堕落污秽的文化,进而做出更加符合神旨意的行为选择,也就是活出真理的生命。
因此,王老师强调,既然想要更好的在教牧关怀辅导中去坐到察觉、分析与更新文化,那么基础前提就是要有极强的文化辩识力——即区分何为正向文化,何为负面文化,何为积极文化,何为消极文化。
在阐述了文化分析的基本要义之后,王老师进一步讲述了自己做文化分析的流程:
第一,了解文化因素与文化条件
他以原生家庭为例指出,文化因素常常是伴随着人们与生俱来的家庭和环境而产生的。每个人的直系亲属父母就是最初的文化影响因素。积极正向的父母将会为孩子带来正向的影响,反之则反向。但他同时强调,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虽然会被文化因素影响,但是不会被其决定。“一个原生家庭不幸的人的人生并不一定会百分之百走向完全的消极与负面,反正也是同理。”王老师如此说道。
第二,查看人对于文化因素与条件如何回应
王老师表示,尽管文化因素千差万别,但是不同个人对于文化因素在情感与认知上的回应更是千差万别。在此基础上,文化回应逐渐演化成文化习惯,文化习惯进一步则演化成体系性的文化模式。
第三,挖掘人的文化模式
在了解影响人的文化因素以及人对于文化的回应之后,就需要更深一步地挖掘人的文化模式,即不同个人其对于世界的长期的回应之下,产生的思考,理念,行为应对——三观与行为趋向的形成。
第四,洞察文化角色
最后一步,则是关怀辅导者需要在上述一系列基础之上,查看每个人在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中存在不同的文化角色。
为了便于理解,王博士以一位年龄与心智并不匹配的年轻妈妈为假设案例向大家解释,尽管其外表扮演的是大人/母亲的角色,但是其内心依旧处在涉世不深,心智尚未成熟,缺乏文化经验的少女阶段。那么,如此的内在外在角色反差就势必会在抚养下一代的过程中出现因文化模式的差异而造成的一系列张力,即出现将自身尚不成熟的文化模式借助母亲的角色强加给孩子,进而让孩子在面对新的社会文化处境冲击时同样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跌倒偏离,进而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矛盾产生。
“由此可见,当关怀辅导者能够查看到关怀对象内外文化角色的差异时,就能够有的放矢地去找到其生命改变之道。”王老师表示。而从圣经角度来看,“基督在我里面活”,这实际就是让我们内在的角色实现更新的最好诠释。
综上,王老师向大家总结说明,在上述四步方法中,前两个层面对于教牧关怀辅导者而言相对简单,通过交流与倾听就能够明了。而第三层面则相对较难,因为这需要长期接触后,通过行为现象看到关怀对象深层的思维行动逻辑,而改变文化角色则更加困难,这需要关怀辅导者拥有极其高超的经验以及引导水平。
在分享最后,王老师着重向在场的神学生们强调,一定程度上,我们是被文化影响,甚至被文化塑造,但是,我们并不是被文化命定——这也是我们为何要做文化分析的原因。因此,大家要努力成为文化的觉醒者与辩识者,去不断减少负面文化的影响,最终成为文化的选择者,而不是被裹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