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知名主内心理辅导专家王学富博士受邀在一神学院校开展教牧心理辅导专题讲座,(详情可见《王学富教牧心理辅导讲座:用文化分析打开属灵关怀之门》)并就神学生基层牧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答学生问。
在日常的基层教牧辅导一线中,许多神学生以及牧者们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过某信徒就同一问题三番五次向牧者寻求帮助与安慰的情况,而牧者作为精力与灵命都有限的常人,也难免会在此情形下产生烦闷与无力感。而对于这一问题,王博士结合自己的教牧心理辅导著作,向在场的神学生同学们进行了生动的解答:
他首先指出,心灵受伤的人常常有种疗愈本能,或称为“内在医治”,即通过不断讲述倾诉从而得着自我疗愈,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经典人物“祥林嫂”。“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参与关怀辅导者而言,不能做那些用烦躁、冷漠回应祥林嫂的鲁镇居民。”王博士提醒道。
他向大家归纳了祥林嫂死去的两大原因,其一方面是缺乏降卑的倾听,因此让她无处敞开内心,排解心中的伤痛;另一方面就是封建礼教的负面文化借由鲁镇知识分子的口,直接用恐惧摧毁了她的内心。而在圣经中,另一位与祥林嫂有着类似遭遇的妇人却因着得着了合宜的关怀辅导,得着了全新的生命。这位妇人就是记载在约翰福音4章的撒玛利亚妇人。
在王博士自著的《创造与成长的教牧辅导》一书中,有一个章节名为“当祥林嫂遇到耶稣”,在书中,他分析表示,在被羞愧耻辱所束缚辖制的撒玛利亚妇人面前,身为拉比的主耶稣甘愿降卑,主动与这位被人轻视的妇人交流,倾听她的哀愁,并为她找出解决生命干渴的永恒活水,从而让她的生命迎来了全新的救赎。“若是祥林嫂遇到耶稣,她的命运可能就是撒玛利亚妇人的结局。”王博士说。
就此王博士向大家表示,哀伤辅导工作中有两大核心原则,用中文可以简略概括为“宣泄哀伤”与“让爱重填”,而主耶稣的关怀行为,就是当今所有教牧关怀辅导者应当效仿的样式。所以他劝勉各位神学生,面对身处困境中的信徒,牧者能够做的事就是带着谦卑、慈爱与怜悯,为他们提供同理与关怀的倾听耳朵。
“一个好的教牧关怀辅导者首先需要成为一个有心学习者,如果有机会去接受心理关怀辅导的训练,可以带着恳切的爱灵魂之心去多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能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进而能拥有更多应对处置信徒困境的经验与能力。”王博士补充说。
随后,其他神学生围绕“缺乏关怀经验的神学生如何提升文化洞察力?”“教牧辅导者在面对部分令人头痛的信徒的应对策略”以及“教牧辅导者面对心理障碍亲密关系者”等牧会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提问,王博士也一一进行了解答。
在关怀辅导经验提升方面,王博士鼓励在座神学生应当尽可能更多学习专业理论与方法,在学习中不断得着装备,而当在关怀过程中经历到一些神的奇妙大能时,则要学着放下理性与方法,用自己真实的生命去碰撞、面对、陪伴、倾听、理解,与信徒一同经历神的同在。他强调,一个好的教牧辅导者并不在乎水平的精深与否,而是在乎一颗真诚的心,即便有限不足,只要敢于尝试,谦卑学习,也必然能够成为蒙神喜悦的教牧辅导者。
在应对一些较为“棘手”的信徒状况方面,王博士向青年神学生们支招表示,不用苛求成为一位全能的关怀辅导者,当面对一些比较难以应对的信徒或状况时,可以活用心理辅导专业的转介伦理——将对象转介给更加成熟的辅导者,不用强迫自己背上过于沉重的担子。另一方面需要知道,当遇到自身实在难以应付的教牧关怀辅导场景时,我们可以选择暂缓关怀或礼貌拒绝,“但是要注意表达方式,不要对满怀期待的信徒造成伤害。”
在牧者之于亲密关系的关怀辅导方面,王博士提醒大家,与常规的信徒关怀有别,当面对与自己有着亲密关系的肢体遇到心理障碍时,“一定要小心,可以给他提供关怀,但不要提供辅导,更不要提供治疗。”
他解释称,亲密关系对于教牧关怀辅导者而言往往是属灵争战最大的一个环节,因为关怀辅导工作必然会深入到个人隐私层面,则必然触碰到亲密关系的边际。一旦掌握不当,或将会为亲密关系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
“亲密关系的辅导需要有个边界,这既是对困境者的慰藉,对于关怀者而言也同样是保护。”王博士说,“我们虽然无法为我们的亲人朋友提供直接医治,但是我们可以形成关怀疗愈体系,在环境中逐渐帮助其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