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早上,中秋节刚过,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里。远在陕北的延安表兄和平电告,三舅母蒙召归天,安息主怀,在世86年。舅母生于1939年5月4日,与舅父同村,是山西省洪洞县马牧乡(现辛村乡)登临村人。屈指算来,舅父已经离世近三十年,他们都息了地上的劳苦。
接到消息后我立即踏上了旅程,登吕梁,跨黄河,一路风尘。深秋时节,大自然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景,绿满山,枫叶红,硕果累累。然而奔丧的心情,难以静心欣赏一闪而过的风景,我沉浸在思索中,不由地思绪万千,回忆舅父舅母的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在我母亲的姊妹8人中,我母亲年龄最小,也和最小的哥哥(我三舅)相处最多,从小一块长大。祖母早逝,祖父身为牧师,经常外出传道,他们在苦难中相互照应,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三舅考入了西北农大。毕业后被分配到条件艰苦的陕北延安地区甘泉县,在乡村扎根,做农艺师,一干就是一辈子。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改善土地状况,培育优种良种,后来担任县里的种子公司经理。他由于常年服务“三农”,深得百姓信任,有时下乡,只要他在场,种子就卖得很快。他为县里的农业生产费尽心血,做出了一定贡献。后来就积劳成疾罹患肾病,英年早逝,年仅60多岁,葬在他辛劳一生的甘泉县。
甘泉县是距延安市一百多里的一个贫困县,因甘泉涌出美水而得名,境内有秦直道遗迹。著名作家路遥所著的《平凡的世界》,有一部分就在此写成,县里的街心公园还有路遥塑像,镌刻着他的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我的三舅父就是像牛一样对这片挚爱的土地,满怀激情、辛勤劳做奉献,最后又回归这片热土,生于斯,葬于斯。
舅父和我家关系密切,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到我家住几天。他身体瘦高,头发卷曲,和蔼可亲。舅母也是那样和善,1974年随迁到甘泉县。他们因着外公的影响,从小就扎下了信仰根基,每到一地,都要找教会参加礼拜。
后来在甘泉县,他们曾寻找信主的弟兄姊妹,把自己家里作为礼拜点。她爱干净,把房子打扫干净,每个主日就和大家一起学习圣经。舅母原来没上过学,不识字,后来就在舅舅的教导下,开始读圣经写字,不认识的字就向孩子们请教,后来竟然能读报纸。不管在哪里住,每天读经祷告,从不间断。她原来没有房子,租住房子,与人相处非常融洽,住了一段时间,总是与房东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有的还认作干父母、姊妹,逢年过节经常走动。在延安也让孩子们陪她去教会礼拜,后来无法行走就托孩子们捎领圣餐,送上自己的奉献金。
我们在街头路过时,有一位摆摊的50多岁的妇女,看我们的装束,猜我们是为三舅母奔丧来的亲戚,就讲起三舅父和舅母原来住在他们家,最后成了比亲戚还亲的关系,逢年过节还曾互相走动。这里淳朴的风土民情,与温顺和善的两位老人融为一体,演绎了亲如一家的和谐氛围。在条件极为艰苦风沙弥漫的陕北高原,体会了人间真情。他们也因着信仰见证了耶稣基督的馨香之气。
舅母一生养育了四个儿女,含辛茹苦,操持家务,与中国千千万万的贤妻良母一样受尽了许多苦,建立了幸福家庭,为儿女遮风挡雨,撑起了一片天,自己默默付出了艰辛,帮助他们儿婚女嫁,享受幸福生活。
殡仪馆内,简朴而庄重的追思礼上,弟兄姊妹深情吟唱《追思歌》,一位77岁的老姊妹动情回忆起舅母与他们在一起礼拜学习的一幕幕,甘泉县教会负责人姚灵芝长老在悼词中说:“温老姊妹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爱神爱人,善良、诚实,她的一生勤劳朴实,善良热情,吃苦耐劳,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在主里面也是一位忠心的仆人。她持守真理为教会祷告,把教会的事工时常挂在心上,因她美好的品行给我们留下了服侍的好榜样。回顾她的一生,在服侍中竭力追求神的旨意,她不仅为教会的事工挂心,更重要的是教导儿女有方,引领他们敬畏神,以自己的行为和诚实教导儿女子孙,以自己的良好品行影响下一代,使他们的子女在自己的工作中成为有用人才。她勤劳一生完全奉献,如今离我们而去蒙召归天,安睡在神所预备的美好家乡。”
半山腰里的一方土崖下,舅母与三舅安葬一起,这里成为他们肉体的归宿,而他们的灵魂已经永远安息乐园,与主同在。他们的信仰故事一直在这里流传,犹如山沟里绽放野菊花,散发幽幽香气。
注: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