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一片饱受战乱的土地
从寻呼机爆炸到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被斩首,黎巴嫩成为这段时间人们关注的热点国家。那么这个饱受战乱的国家,有着怎样曲折的历史呢?
黎巴嫩是块非常古老的土地,早在5000多年前,腓尼基就生活在这里。他们是古代世界伟大的航海民族,其商船穿梭于地中海、非洲等地。而著名的推罗、西顿等城市,都是腓尼基人在黎巴嫩所修建的。
古代黎巴嫩生产珍贵的雪松,为重要的建筑材料。所罗门王在筹备修建第一圣殿时,曾派使者去找推罗王说到:“你曾运香柏木与我父大卫建宫居住,求你也这样待我。”而在今天黎巴嫩国旗上,仍可以看到雪松的图案。足见其成为国家象征。
黎巴嫩位于亚欧非三大洲的交汇处,因此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腓尼基人之后,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以及罗马等等文明相继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因此黎巴嫩从古代开始,就是战乱频仍之地,同时也是经贸、文化交流的据点。
在罗马帝国早期,黎巴嫩是基督教会活动的重要地区,耶稣基督、圣保罗都曾踏足这里。但黎巴嫩教会的形成,还是“金口约翰”的同工马龙所正式确定的。,自从马龙派在黎巴嫩立足后,直到今天仍是黎巴嫩重要的信仰。
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崛起,他们驱逐了东罗马帝国,成为黎巴嫩的主人,而伊斯兰教也在此传播,成为仅次于基督宗教的第二大信仰。十字军东征期间,欧洲人占领了黎巴嫩,于1109年建立了的黎波里伯国,直到1289年才被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的嘉拉温所灭亡。
到了16世纪初,黎巴嫩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但黎巴嫩人民为了独立,多次爆发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斗争。1831年,贝希尔·谢哈布二世与埃及总督阿里结盟,将土耳其人驱逐出家园。
可是好景不长,1840年英法势力进入了黎巴嫩。两大列强为了控制这片土地,就故意挑动伊斯兰德鲁兹派与马龙派的斗争,最终导致两年后奥斯曼帝国再度进入黎巴嫩。
此后黎巴嫩因着列强博弈以及国内的宗教冲突而矛盾不断。直到一次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法国人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但到了1926年,黎巴嫩获得形式上的独立,但仍由法国委任统治。二战期间,随着法国国力下降,黎巴嫩共和国在1943年获得真正的独立。
黎巴嫩虽然获得独立,并在七十年代前,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自由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中东的金融、文化中心与旅游胜地。可随着国内宗教矛盾愈演愈烈,再加上巴以冲突带来的地缘政治动荡。导致从七十年代起,黎巴嫩就陷入了长期的内战,而以色列更是两度进入黎巴嫩,驱逐其境内的巴解组织。
叙利亚军队也在1976年进入黎巴嫩,直到2005年才撤军。而真主党就是在叙利亚扶持下发展壮大的。就在叙利亚撤军次年,真主党就与以色列爆发严重冲突,黎巴嫩的动荡就此遥遥无期。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