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抗日神剧中的教会元素?
抗日神剧是当前颇具争议的社会文化现象,因为其借着抗日的外衣,将武侠、偶像、魔幻甚至软色情等等争议元素融入其中,再加上其夸大不实的剧情,而引起了网友的嘲讽与批判。
可有位传道人却对抗日神剧有着自己的理解,他通过陪父母看电视,发现不少抗日神剧中都有关于教会的内容,而且不少传教士、中国牧师都是正面人物,于是他觉得抗日神剧不失为一种让人正面看待教会的作品,有着积极意义。
笔者很少看影视剧,对于神剧更是敬而远之,最多只是看看一些调侃的视频。不过有位长期追剧的朋友,经常拿着神剧情节向我请教,因此也看了不少当中与教会相关的内容。这中间固然有许多正面的信息,但明显的错误却是屡见不鲜的。
比如有部神剧中,出现了一个神父与一个牧师,而剧中却说,牧师是神父的手下,这种说法就是明显错误了。因为两者只是天主教与新教不同的称呼,而不是上下级关系,可见导演并不知道这个基本常识。
还有一部讲述白求恩大夫的电视剧,他来到中国乡村一座教堂,而当唱诗班孩子演唱赞美诗时,让他想起了美好的童年时光。这本来是很感人的情节,可是剧中孩子所唱的诗歌,居然是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中国早晨五点钟》,估计导演只是觉得诗歌好听,充满了乡土气,却不知道自己穿越了。
这仅是我所接触过的一些抗日神剧中出现的常识性错误,至于还有多少就无法统计了。必须承认,抗日神剧对于教会正面的描述,也是有历史原型的。比如传教士拯救中难民,是南京大屠杀中约翰马吉、魏特琳等人的善举。而有传教士为保护国人而被鬼子杀害,其原型就是正定惨案中的文致和主教。有些情节中教堂成为秘密抗日据点,掩护义士,传递情报。其见证则是来自上海圣彼得教堂与董健吾牧师的见证。
但如果认为抗日神剧能促进观众对于教会的好感,似乎缺乏有力的依据。毕竟大家只是出于娱乐心理,看了爽剧就过去了,不会太在意这些情节。神剧中出现的大量常识性错误,也容易导致他们对于基督宗教的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而最为关键的是,一些抗日神剧口碑不佳,即使出现了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教会事迹,也很难取得人们的认同。
因此抗日神剧中出现教会正面形象固然是好事,但由于其常识性错误太多,加上口碑较差差,是无法真正改变某些人对于教会的看法的。事实上,九十年代有部《教堂脱险》的电影,讲述了红色牧师董健吾收留、挽救毛家三兄弟的真实故事。而且其宗教顾问又是某位《天风》主编,出现的基督宗教元素都十分到位,因此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总之我们不要对影视剧中出现基督宗教元素期待值过高,我们要让人接受福音,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活出基督的生活。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