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专访基督教慈善机构爱德基金会社会组织培育中心项目

爱德基金会成立于1985年4月,是一个由中国基督徒发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民间团体,致力于促进我国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和农村发展工作。25年间,爱德募集资金超过10亿元,惠及31个省、市区1亿多人口。

社会组织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为适应社会和社会成员的需要逐渐形成的合作形式,社会组织在出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亦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期,福音时报同工采访了爱德基金会的社会组织培育中心项目负责人田梅梅。

福音时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并且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那么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田梅梅:首先,我觉得社会组织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我们最初更多的是从救助、济贫的角度去看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功能其实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而且政府让渡了很多社会服务的空间。社会组织所从事的工作,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最基础的慈善的概念,而是一个公益的概念,满足公众人群的需求服务。这些服务一方面是政府公共服务比较难覆盖到的,另一方面这些服务的需求可能更具体,由社会组织来承担更能提供比较有针对性。

所以,从社会组织的服务角度讲,首先他能够为社会提供非常直接的帮助,满足最基本的社会需要,或者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生活需求,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社会组织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其次,社会组织所起的作用弥补了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不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社会组织还是政府职能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补充。第三,社会组织就像一个润滑剂一样,它能让社会更加的和谐。它起到一个通过比较微观的服务进而调节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公平的作用。

所以,我觉得社会组织的作用从微观上看,它做了一项一项具体的事情,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从宏观上看,它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当中一支重要的建设力量。社会发展的主体是政府,是企业,还是社会组织,我想现在已经比较清晰。我们政府现在强调社会发展、社区发展,社会组织的作用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强化。政府、公众已经逐渐认识到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福音时报:社会组织在发展中面临着哪些困难和挑战?

田梅梅:我觉得挑战应该是从大的环境来看,首先是我们的整个政策环境。政府出台了很多的政策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条件,但是政府的推进相对于我们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组织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比如,社会组织的登记注册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普遍也很难解决的问题,北京也做了一些突破,原来的社会组织找“婆婆”非常难,现在提出了“枢纽型”的社会组织,比如说团委等,它们成为社会组织登记的主管单位,相对来说降低了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的门槛。南京也在尝试登记备案制,让社会组织登记注册更加的简单,在社区或者街道可以先申请备案,虽然没有一个独立的法人的资格,但是有一个相对合法的身份来开展工作。

另外,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除了取得合法身份之外,还要有资源能够活下去,一般我们社会组织的资源来源于公共的募集、自身出售服务产品和政府的支持。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那么政府真正让渡出来的这些部分,应该要从经济上给予支持。比如,政府把老人服务交给社会服务机构做,那么老人服务的资源相应也要给予支持,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能力,提供很好的服务产品。鼓楼区在全国做的很好,政府能够真正的把养老列入财政,形成稳定的支持机制,这样的形式能让社会组织更好的发展。

我觉得法律环境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公益法一直在讨论的阶段,虽然已经出了几稿,但到现在为止整个公益领域还没有比较健全的法律保障。公益组织的人才问题也是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和其它问题是相关联的,公益组织发展不好,就没有能力吸引好的人才,没有好的人才就没有办法把整个组织做大做强,做的专业化,这些问题我觉得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现在做社会组织培育的一个重点是建立社会组织的公益支持体系或者说从公益发展的大环境着眼考虑问题。

福音时报:爱德基金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成立的这个社会组织培育中心,或者说成立这个中心的必要性在哪里?

田梅梅:我们筹备了很长时间,建设这个培育中心既是爱德推动公民社会发展的使命所在,也是适应社会需求的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多人愿意投身公益领域,大量的社会组织涌现;很多人有某一方面的意愿,然后他们就结成一个小的组织开展服务。很多这样的组织都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都没有登记注册,但是他们已经把组织做了起来,而且以此作为他们的事业,他们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服务社会。另外,从我们国家大的环境来看,随着国家的环境越来越宽松,这些组织能够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目前,南京市备案的社会组织有一万三千多家,马上可能就要到达两万家。我们对它们做了一些分析,在这些社会组织中公益服务性的组织比较少,另外组织的力量非常弱,很多机构的工作人员希望接受一些专业化的训练,但是没有这样的机会。那么谁来帮助他们呢?这是我们考虑的。我们还做了大量的社区调研,了解社区居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政府又提供了哪些服务,还有哪些服务是空白。比如残疾人的照料问题,有的区县对残疾人有居家服务的支持,但是很多区县都没有。还有一些特殊人群,比如癌症患者的服务问题,如癌症患者希望自己集结一个联盟来服务自己,这样的组织怎么发展,如何激发组织的活力,帮助他们最大化的发挥组织的功能,需要有一个支持性的组织来引导和帮助。

总体来看,真正能够提供比较好的服务的组织却非常少。那么能否为一些有发展潜力的社会组织提供一些培育、指导和培训的机会,让他们成长为比较好的能够满足居民需求的组织,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分析。爱德基金会在能力培训方面做了很多,另外我们也培训了很多农村的协会,跟许多小的公益组织也有合作的经历,通过我们的培训能够帮助这些组织比较好的、比较快的成长。上海、深圳、成都也在建立社会组织孵化的基地,他们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也让这个社会看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和南京市民政局一同建立了南京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

在社会组织方面,江苏省的发展是比较快的,但是目前能够发现民间组织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能够为这些组织提供支持的机构还是非常少。所以我们希望建立这种培育中心,一方面在政策上进行倡导,让政府领导认识到社会组织的重要性,另外我们能够切实的为这些小的NGO提供一些服务。

福音时报:培育中心自09年10月份成立至今已有四家社会组织入驻,那么培育中心主要在哪些方面对入驻的社会组织进行培育?以及如何进行培育?

田梅梅: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关注的一方面是社会组织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另外一方面是针对每一家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个性化的需要。

从社会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来看,首先是机构发展的定位问题。比如有的机构领导是凭着兴趣和热情选择公益服务领域的,并没有长远的规划和考虑,那么如何带领他的机构实现很好的发展,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是他们面临的重要挑战;第二,是组织机构内部的设置存在的问题,比如如何对人员合理的分工,如何做业务的扩展等。第三,是机构的领导人和团队的发展问题,很多机构领导人本身的专业性比较差,如何带领他的团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第四,是机构是否有好的产品、好的理念、好的服务、好的财务管理的问题。NGO的财务管理和一般的财务管理有相通的地方,但也有不同。我们必须遵守民间组织的财务管理的规范,对民间组织来讲公信力特别重要,而财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这些问题不是一家机构面临的问题,是很多机构面临的普遍性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发了一个系列课程,有外部的专家加上培育中心的员工,再结合爱德在各个领域积累的一些经验,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把这些课程传授给这些组织。我们还和英国领事馆合作办一些影响比较大的培训或者论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他们有学习的机会。除了这些集中式的辅导,就是平常的工作的指导交流,我们其中做得最多的,一方面是在项目设计方面,另一方面是链接资源。很多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比较远,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想去沟通,而是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去沟通。培育中心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涉及到各个方面,比如说助残方面、养老方面等,与此相关的政府部门,我们会邀请他们到培育中心来,让大家相互的认识。

政府没有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部分原因是因为政府不知道有哪些组织可以提供能够满足他们要求的服务,并不是意愿的问题,所以由我们来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现在有几家组织已经和政府的一些部门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今年建邺区民政也做了一个创投的方案,给每家组织一些资金上的支持,虽然力度不大,但从长远来看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福音时报:目前入驻的四家社会组织接受培育的状况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培育效果?

田梅梅:我觉得还是非常乐观的。这几家组织在业务上比以前都有很大的突破,并且有一些组织已经扩展到了别的区域,比如在鼓楼登记注册的组织,做到了建邺区等,我们有两家组织的业务扩展非常快。另外两家比较重要的突破是他们原来组织机构是很不稳定的,都是自己组织起来的一个小集体,现在我们帮助他们其中的一家做了备案,另外一家做了注册。另外,他们与社区有比较好的对接关系,能够找到一个服务的落脚点。

不足的地方是现在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集中,我们现在的四家组织中,养老和助残的组织没有问题,环保协会政府方面的资源支持也比较好,所以比较差的是做传统文化保护的,这家组织目前得到的支持力度比较小,但是他们通过培训进行收费也基本上能够自养。

福音时报:培育中心在近一年的发展中主要面临哪些挑战,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

田梅梅:首先是大家对培育的理解。培育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就像孵化小鸡一样简单容易。社会组织的培育和一个地方的政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采用何种方式培育社会组织必须因地制宜。比如,孵化一只小鸡出来,把这只小鸡放出去之后,小鸡面临的生存环境中必须有草有水有粮食,这样才能够活下去。做简单的孵化在南京很难。很多人来南京学习做培育中心的经验,就是因为南京跟全国很多城市有类似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在社会组织发展方面。他们觉得这个模式是可以拷贝的,当然现在还不能这么确定的说。我们建这个培育中心更多的是着眼于从各方面进行推动,所以我们不是说单单关注现在已经入驻进来的四家组织,如果只是关注这四家,我们的成本就会很高,我们是把这四家组织作为我们提供其中的一个服务部分。

通过对四家组织的培育,我们能够吸取更多的经验,然后针对性的开展更多的大范围的有影响力的活动。比如我们开展的社会企业家的培训,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企业家参加,南京也有很多的机构参加,另外我们也做了论坛,做NGO的沙龙活动,让南京市的公益组织互动起来,大家建立一个良性的沟通渠道。同时也让政府与民间的组织有一个对话的平台,在多方面促进南京的公益环境的建设,并是不把四家组织放到我们培育中心,然后就成了我们所有的工作,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南京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包括很多政府领导对我们培育中心的理解也简单的理解成一个孵化器,这种认识让我们培育中心的工作在推广的时候在观念上面临一些挑战。

另一方面,培育中心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我们发现社会组织的发展除了有作为民间的支持性的机构的支持之外,政府在政策上的推动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允许发展的层面上。如果政府真正要把职能转变过来,最直接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拿出了多少资源让这些民间组织发展,政府采购了多少服务。其实很多小的组织是没有公募资格的,它的主要收入来源一方面是一些小额的社会捐赠,一方面更多的是通过让政府购买服务产品或者有需要的客户购买,从而生存发展下去。所以,现在这方面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另外,我们培育中心本身也是自己募集资金来维持运作,政府给予的实质性的支持目前来说比较少。

福音时报:培育中心的招募周期是多长,目前第二批社会组织的招募工作进展如何?

田梅梅:招募周期大概是一年,但是我们现在培育的类型在不断的拓展,原来是培育组织,现在我们也开始培育项目、培育人才,逐渐多角度、多领域的开拓服务。比如,我们每期做的培训和沙龙,是我们培育公益人才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尝试。对于培育组织,我们大概给他们一年的培育周期。我们要看这个组织有没有发展的潜力,另外我们培育中心可能要推广到其他的地区。

我们第二批社会组织的招募正在请专家做评审,培育中心有专家顾问团,共有八名成员,来自于政府的成员有1到2名,培育中心有1到2名工作人员,其余人员都是来自于高校的相关领域的专家。每次评审的时候大家一起面试,进行基本材料的审核通过之后,才会让这些组织入驻中心。

所有的初步筛选的工作都已经完成,有八家左右。这八家组织经过我们的专家集中审核之后,目前从申报的组织来讲,并不是非常的乐观。这些组织还是非常弱,可能给它一年的支持提升也不会很大,所以我们在这一批进行审核的同时,招募的工作也没有停止,希望有更好的组织来申报。

福音时报:在这个社会组织的健康成长过程当中,您觉得政府、社会、企业、培育中心,这四个方面各种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田梅梅:政府方面,我觉得主要还是在政策上加以支持,有比较好的引导,特别是政府本身要对培育的理念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否则政府也无法制定合理的政策。政府首先要社会组织有非常好的认识,推动起来才会有成效。培育中心在社会组织的成长中只能承担部分职能,我们更多的是从链接资源和提供能力建设培训方面服务社会组织。

企业方面,其实企业的介入相对来说比较少,有几个大的基金会介入到社会组织的培育当中。我想企业可能更愿意做能够直接看到服务效果的项目。如果企业能够有一些资金上的支持,帮助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话,我们是非常欢迎的。我们现在也在拓展,但是企业的认识角度、层次不一样。另外,民间组织的运作和企业的运作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的地方,特别是企业在管理上有更成熟的经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分享他们的管理理念,这对于民间组织的发展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和支持。

从社会组织自身来讲,首先,我觉得人很重要。要有一个比较有能力的领导者,同时我们也强调要有公益的热情,要有一颗公益心,无论做什么都能保证所做的事情是公益的。

从外部环境来讲,我觉得一个组织改变社会环境,它的力量是比较弱的,过程是漫长的,必须在接受现实的情况下积极的寻求多种渠道拓展。我们的会议比较多,当大家坐下来谈的时候经常会诉苦,但是如果想要发展,首先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接受这些困难,进而寻找解决的办法。

福音时报:目前的中国处在转型期当中,那么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组织应当如何更好的发展?

田梅梅:我觉得无论是从目前已有的社会发展现状来讲,还是从政府所做的政策推动来讲,社会组织的发展应该是社会的一个趋势。现在社会组织已经渐渐显示出它在社会建设当中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讲,我们国家的社会组织普遍的水平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我想未来的发展趋势,整个业界比较一致的一个认识是,社会组织会成为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但是目前,如何加大对社会组织领域的支持力度,让这个领域有更好的人才有更丰富的资源,有更好的行业规范,从而保证这个领域的健康发展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虽然外界给予社会组织的支持比较少,但是它也发展了几十年,自身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如果能从政府、企业和其它的一些社会力量给予组织更多的机会和支持的话,相信社会组织会更快的发展。

福音时报:培育中心如何去适应这种趋势?培育中心未来的规划能否分享一下?

田梅梅:培育中心的一个明确的方向,是要成为一个公益组织发展的支持机构,我们是希望研究发展和能力建设这两大服务能够并进。我们一直想建立一个研究型的机构,目前我们做过很多的尝试,我们培育中心应该会考虑朝这方面发展,进一步拓展和NGO的合作,和政府的合作以及和高校的合作,成为NGO能力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另外,我们目前还在探索发挥枢纽性的功能,NGO注册非常难,是否是能够给它们提供一些托管的服务,如场地、财务等。目前我们正在和一些部门进行沟通,看我们能否做这个事情,因为毕竟在南京还没有做过,各方面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包括一些网络上的公益组织,我们也在探讨谁来成为他们的一个主管部门,在没有部门主管的情况下,这些组织能否有一个比较大的民间机构,成为他们服务的托管者,让他们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空间。

福音时报:培育中心跟教会有没有联系、合作?

田梅梅:其实这个培育中心是面向社会各界开放的,比如教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服务团队,想建设成为独立的社会服务的机构,如果需要帮助的话,我们也会提供。培育中心目前提供大部分培训都是免费的,随时欢迎他们参加我们的培训学习。另外,有个别教会在和教会所在的社区进行探讨时,社区也欢迎教会参与社区服务,下一步我们会更多的与教会联系,帮助他们推进在社区的服务工作。

在刚结束的一期教会办养老机构培训中,我们在策划、联系培训员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主要提供培训的是我们培育中心的一家养老组织。所以其中有很多项目,特别是在能力建设方面,我们培育中心和教会与社会服务项目都是一起开展的。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