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是灵里的懒惰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3-13 10:42:02
分享与播放
配图

在基督教传统中,懒惰被列为“七宗罪”之一,这一分类并非偶然。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属灵真理:懒惰不仅仅是一种性格缺陷或行为习惯,而是直指人类灵魂深处对神圣呼召的抗拒。当代心理学对“冷漠”(apathy)的研究,与神学对“懒惰”(acedia)的剖析,竟在人性观察的深层维度上殊途同归。当我们结合现代科学的洞见与圣经的永恒智慧时,会发现懒惰的本质远比表面所见更为危险——它是一种会侵蚀信仰根基、扭曲生命目的的属灵疾病。

一、灵里的懒惰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看,冷漠被定义为:缺乏动机的状态,表现为目标导向行为和情感的全面减退。这种状态在属灵层面的投射,正是基督徒需要警惕的“灵里的懒惰”——对上帝、对他人、对生命目的的动机丧失。当圣经说“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罗12:11)时,正是要对抗这种深层的动机瘫痪。

灵里的懒惰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欺骗性。它常常以平静为伪装,表现为对祷告的敷衍(“我今天太累,明天再祷告”)、对真理的漠视(“圣经真理都差不多”)、对服事的推诿(“少我一个也没关系”)。这种状态会让人对一切神圣事物感到厌恶,陷入灵性的昏睡。

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长期缺乏目标导向行为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功能退化。这从生理层面印证了圣经的警告:“懒人的欲望害死自己,因为他的手不肯做工。”(箴言21:25新译本)。属灵生命的成长如同肌肉训练,需要持续主动的操练。当基督徒停止追求圣洁、停止参与服事、停止与神对话时,属灵的“肌肉萎缩”,也即灵里的懒惰就会悄然发生。

二、冷漠的三种表现

临床诊断标准中,懒惰的主要特征——目标导向行为减弱、认知动力下降、情感反应迟钝——恰与圣经描述的属灵衰退过程惊人吻合。在福音书中,耶稣用“无花果树的比喻”(路13:6-9)生动展现了这种渐进式堕落:不结果子的生命最终面临被砍伐的危险。

1、行为层面的瘫痪:

耶稣在才干的比喻中(太25:14-30),严厉责备那个将银子埋藏的仆人。这个“懒惰”仆人的错误不在于作恶,而在于“不作为”——他因惧怕风险而拒绝行动。当代教会中,多少信徒的属灵生命正面临同样危机:以“等待明确呼召”为借口逃避责任,用“保持属灵安静”掩饰懒惰本质。

2、认知层面的麻痹:

《希伯来书》5章12-14节指责那些“本该作师傅的人”仍停留在“吃奶”阶段。这种属灵幼稚病的根源,正是对真理追求的懒惰。当信徒停止研读圣经、不再思考信仰与现实的关系时,就会陷入“自以为富足”的认知停滞(启3:17),失去分辨是非的能力。

3、情感层面的麻木:

先知阿摩司谴责那些“躺卧在象牙床上,不为约瑟的苦难担忧”的人(摩6:4-6)。这种对他人痛苦的冷漠,本质是对上帝心意的背离。当基督徒对不公义无动于衷、对他人需要视而不见时,正显明爱心已逐渐冷却(太24:12)。

三、重建属灵生命力的路径

对抗灵里的懒惰绝非依靠道德说教或律法主义,而需要从福音本质出发的重建工程。使徒保罗给出的药方值得深思:“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罗12:11)。这节经文包含了三重医治维度:

1、动机的重塑

懒惰仆人失败的根本,是将主人视为“苛刻的人”(太25:24 当代译本)。同样,当我们把上帝想象为严苛的监工时,服事就会成为重担。唯有明白“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一4:19),才能将恐惧驱散,让爱成为行动的动力源泉。

2、生命的重整

本笃会修士的“Ora et Labora”(祈祷与工作)原则提供了重要洞见:真正的属灵生命拒绝将“属灵”与“世俗”割裂。洗碗时的感恩、工作中的诚信、闲暇时的默想,都是对抗懒惰的属灵操练。很多人把主日当成服侍的日子,于是主日成了愿意虔诚敬拜的日子,其他时间忽略了生命的操练,于是造成生活与信仰的割裂,生命表里不一。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一个时刻都可以成为敬拜神的时刻,这样信仰才会有整全的信仰。正如保罗所言:“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林前10:31)。

3、群体的力量

初期教会“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徒2:46)的场景,展现了群体生活对治懒惰的效能。《希伯来书》10:24章25节的劝勉——“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不可停止聚会”——正是对抗个人主义懒惰的良药。

四、靠恩典摆脱懒惰的枷锁

在末世论的视角下,对抗懒惰更显迫切。耶稣多次用“儆醒”比喻门徒应有的生活状态(可13:33-37),保罗则提醒“现今就是该趁早睡醒的时候”(罗13:11)。这种紧迫感不是源于焦虑,而是基于神圣历史的确定性——我们正活在救恩叙事的高潮章节。懒惰的灵魂让人在“属灵舒适区”中不知不觉地漂离真道。唯有持续地“向着标竿直跑”(腓3:14),才能避免这种隐秘的堕落。

对抗灵里懒惰的战争,本质是一场守护神圣渴望的战役。最可怕的不是信徒的偶尔跌倒,而是我们不再为跌倒感到忧伤。这种“忧伤的丧失”正是冷漠的终极症状,信徒不愿意成长,陷入灵里的冷漠和懒惰,但福音给予我们双重应许: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5:5),使我们可以“在软弱中显出刚强”(林后12:9-10)。

因此,当我们在属灵争战中感到疲倦时,不是要加倍自我鞭策,而是要更深地进入恩典:“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2:8-10)。正是在这样的福音真理中,我们得以摆脱懒惰的枷锁,活出“与蒙召的恩相称”的生命(弗4:1)。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