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要谨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灭了。’ 这段经文,是上帝给我在急难中的安慰。”这是一位服侍主40多年的老牧师,在受到本堂的同工排挤、打击,经历了内心痛苦、挣扎之后吐露的心声。
毕竟是中国基督教最高学府毕业的老牧师,当他受到了意想不到的环境之后,内心也有软弱、也有纠结、也有痛苦,也想不开。但是他经历了试探之后,还是以大局为重的,默默地忍耐,靠主解决自己的问题。
无独有偶,一位年轻时就献身于教会的牧师,在教会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之后,他非常懊恼、也非常难过。在煎熬中,他每天祷告,最后禁食了43天,圣灵充满他,使他“跳出来”了,不再忧愁,不再烦恼。他高兴地告诉我是圣灵带领,现在释然了!
信主的人,包括我们教会的一些传道人,我们处在社会里,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环境,有的时候会伤害到我们,使我们感到内心的不平,会难过。
京剧《女起解》当中崇公道有句念白有道理:“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当你误信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时候你就已经输了,因为那个起跑线压根就不在平民子弟的脚下;当你的孩子大学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去送外卖、送水或打工挨累甚至无业的时候,你可能要问:怎么这么不公道?当你在教堂或工作岗位上一心一意埋头苦干的时候,可能就有同工、同事在背后说你的坏话,甚至放“暗箭”,你可能会仰天叹息:怎么这么不公道?其实还是那句话:“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但是不要忘记了还有一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天”就是上帝。
那么,作为一个有信仰的基督徒,我们就要像上面那两位牧师那样做,在基督里自我反省、自我解决、自我疗伤,把一切全然地交给三一的真神上帝,心中就会放下沉重的包袱,就会释然了。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有四点建议,即四把钥匙。
一、大度,一定要大度。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得就是我们要有胸怀,即大度,把格局调到“永恒频道”。也就是说内心要宽广,特别是作为基督徒,不要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整天陷入到那无休止的纠结、懊恼之中,被一些世俗的、无关的人和事牵着鼻子走,不要那样。
大度不是懦弱,而是把人生坐标从“被冒犯的一瞬”拉向“永恒的光景”。当保罗说“我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其实在邀请我们把每一次委屈放进更大的叙事里:历史不是由流言写成的,而是由复活的主执笔。
大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我们是信主的人,我们就要大度。即使被有的事情、有的人伤害到,我们也是含怒不要到天亮,不要在心中久久不能释怀。
一位牧者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喜欢写文章,有的时候会受到不同意见的人,包括异端的攻击。当有人问到他是否生气的时候,他大度地笑了:没事儿,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即使是异端攻击我,那也是说明我刺痛了他们的要害,这是好事。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二、饶恕,一定要饶恕。
饶恕是一条从死亡通往生命的路。它不是软弱者的妥协,而是勇者的决断;不是对罪恶的默认,而是对罪恶权势的断然否定。当我们说“我饶恕”时,我们并不是宣布那伤害无足轻重,而是宣告:它不再有权管辖我。饶恕,首先发生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松开那只掐住自己脖子的手,让封闭的血脉重新流动,让窒息的肺腑重新呼吸。那双手,看似在指向得罪我们的人,其实正牢牢锁在自己的喉咙上;我们以为抓住的是别人的罪证,实际上抓住的是自己的死亡证明。
因此,每一次真实的饶恕,都是一次自我的复活。它不一定带来外在的平反,却必然带来内在的更新。那位曾经伤害你的人,也许永远不会向你道歉,也许依旧理直气壮,甚至继续伤害别人;但当你在心里说“我饶恕你”时,天父知道,你会发现:自己不再被那个场景反复拖拽,不再被那句恶言反复撕裂。你依旧记得那件事,却不再被那件事定义;你依旧承认那道伤痕,却看见伤痕之上长出新的血肉。这就是复活——不是遗忘,而是超越;不是否认,而是胜过。
饶恕不是为对方开脱,不是沆瀣一气没有原则,而是拒绝让对方的罪继续成为我们灵魂的监狱。耶稣在十字架上先饶恕,后复活;我们也必须先释放,才能被释放。
“弱者永不宽恕,宽恕是强者的特性。”
三、交托,一定要交托。
这是我们修养的一个“诀窍”。人的灵魂像一间窄小的屋子,若硬把审判的宝座搬进来、把杂七杂八的人和事装进来,屋里就再也没有地方安放平安。我们一生总会遇到不公平:同工抢走了你的业绩,伴侣背弃了誓言,不公正碾碎了弱势者的哭声。那一刻,我们本能地想冲上前去,用自己的尺子去量、自己的秤去称、自己的锤子去敲,为自己讨公道,好叫世界立刻给出一份“公正报告”。可我们忘了:尺会弯,秤会偏,锤子会反弹回来砸痛自己的手。我们以为自己坐上了审判席,其实是把自己关进了自义的牢笼,昼夜审案,却越审越冤、越审越苦,那就交托给祂吧!
交托不是消极的“算了”,也不是麻醉的“忍忍就好”,而是积极的转移支付:把我们的悲愤、证据、泪水,一次性转账到上帝的“账户”。银行术语里,这叫“不可撤销的信托”。一旦“转账”成功,我们就不能再私自去透支仇恨,也不能半夜偷偷去柜台查账。信托的结果是:祂负责兑付,我们负责等候,祂是公义的神。我们等候的日子里,祂可能给我“利息”——意外的安慰、突如其来的帮助、化敌为友的神迹;也可能让我们长期看不到“本金”——对方依旧嚣张,制度依旧僵硬、恶者依然肆无忌惮,甚至日子过得很好。但无论是哪种“利息”形式,祂都先给我们一种“公正感”:“案件已被立案”,我们的泪水已被编号,我们的事情已在祂的日程表上,然后我们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轻装上阵,岂不乐哉。
“焦虑是对未知的执念,交托是对更高智慧的信任”。
四、想开,一定要想开。
“想开”不是把头埋进沙子里,而是把锚抛进深海里。“想开”不是阿Q式的自我麻醉,而是身份的重置:我们不是被人论断的失败者,我们是被基督重价买赎的孩子。身份一旦锚定,风浪再大,也只是“故事背景”,而非“人生结论”。而且问题是你想得开也好,想不开也好,自有上帝的安排和美意。
当突如其来的裁员通知、背叛短信、病理报告等等像一连串巨浪劈头盖脸砸来时,人最本能的呐喊是:“为什么是我?”——这是一个把自己放在被告席上的提问,仿佛宇宙正在开庭,而我被传唤出庭,必须给命运一个解释,也必须给自己一个罪名。我们应该在这关键时刻像彼得那样呼喊:“主啊,救我!” 像那妇人来拜他,说:“主啊,帮帮我!”
想开,就是思想祂的话语、思想我们的信仰、思想我们的不足,然后那那些桎梏你的东西挪开。要学会把心里的焦距从“放大镜头”调到“远焦镜头”,焦距一变,像素就重组,不要放大你内心的焦虑,两千万像素够用了,一万像素会把蚂蚁放大的像恶龙;巨浪再高,也只是祂宝座脚下的一朵浪花;伤口再深,也只是祂荣耀冠冕上的一道纹理;黑夜再长,也只是日出前必须的过渡曝光。
想得开、凡事要想得开,只有顺服,就要想得开。把锚抛进深海,并不是否认浪的存在,而是让船知道:浪的上面还有风,风的上面还有天,天的宝座上还坐着一位伟大的父——而我们,在祂的宝座下蒙恩。风浪咆哮,却摇不动我们;因为祂先摇动了坟墓的门。
靠主释然,苦中有甜。纵有伤害,主会伸冤。很多人觉得调节心情难,但对有些人来说,清理心里的杂念就是一种治愈。当你静下心来整理情绪,把怒气、忧虑、嫉妒一一放下,你会发现心里多了空间,多了平静。每清理掉一件心理负担,就像丢掉一个沉重的包袱,内心轻盈,喜乐自然涌上心头。“四把钥匙”,靠主得胜。仰望交托,美好见证。
“靠主释然”不只是“四把钥匙”,而是有N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但是再多也不能离开在基督里的“万能钥匙”,正如祂告诉我们:“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