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期间,这位中国牧师是如何救助难民的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8-22 13:08:41
分享与播放

在南京大屠杀中,拉贝、马吉、魏特琳等国际友人救助了几十万国人让他们避免了日寇的屠刀。然而不少国人同样也参与到拯救同胞的事业中,鲍忠牧师就是其中一位重要人物。

鲍忠是南京汉中堂(现在莫愁路教堂)的牧师,这座教堂建于1882年,原名“四根杆子礼拜堂”。1927年教堂改名为“汉中堂”。1934年,因道路拓宽成莫愁路,礼拜堂被拆除,建立新堂。鲍忠成为首任牧师。

南京沦陷后,日寇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由于南京安全区已经建立。因此鲍忠积极投身其中,参加安全区难民营的保护工作。他频繁穿梭于各个难民营之间,为消除难民的恐惧,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而奔波。他经常为难民祷告,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慰与疏导,用坚定的语气鼓励难民树立“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信心。

他利用金陵女大的救济款,在汉中堂布道所办起难民收容所。在收容所里,鲍忠亲自负责难民工作,与同工们日夜操劳,照顾着无家可归的难民,帮助一些难民虎口脱险。有一次,几名日军闯入收容所,企图带走年轻的妇女。鲍忠挺身而出,挡在难民身前,用流利的日语与日军据理力争,斥责他们的暴行。由于这里处于安全区,鬼子也不敢过度放肆,只好悻悻离去。

在鲍忠的守护下,教堂仿佛一道屏障,隔绝了外界日寇的暴行,为同胞撑起一片暂时的安宁。保护大家免遭日寇的屠刀,让妇女免受侵害汉中堂在那段黑暗岁月里,这座教堂成为南京大屠杀期间,人性光辉的美好见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以没收美国财产为由,强占南京的礼拜堂和学校,汉中堂于是被日寇觊觎。他们先是要求鲍忠交出汉中堂。他正词严地强调:“汉中堂是由中国教友捐款建造的,是中国教友的共同财产。”并向日军代表说明基督教会与美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再申明这是中国人的教会,不受美国差会的津贴,是完全自立自养的中国教会。

于是鬼子又变了花样,他们提出汉中堂的钟楼最高,适合用作防空,要求借用。鲍忠斩钉截铁地拒绝:“礼拜堂是我们敬拜上主的地方,绝不能用作军事用途,《圣经》上说,‘耶稣进入圣殿,看见殿内有兑换银钱和做买卖的,耶稣都将他们全赶出神的殿。’所以礼拜堂无论如何不能借。”鬼子无奈,只好又放弃了。

过段时间,鬼子又以礼拜堂白色大理石在飞机上看来太明显,容易成为目标为由,要求鲍忠给教堂涂色。鲍忠据理力争:“我们礼拜堂就是要用白色大理石来象征教会圣洁无瑕,不能涂上颜色。相反,若我们在石头上涂上颜色,上头的飞机就会疑心怎么礼拜堂的颜色改变了,是不是被日军占领了?相信飞机是不会来炸礼拜堂的,因为开飞机的人中也有信耶稣的,他们也会爱护礼拜堂的。”

就这样在鲍忠的智慧与勇气守护下,汉中堂始终没有被鬼子所占用,成为这段黑暗岁月的一盏明灯,给苦难中的同胞带来慰藉与希望,直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