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农村教会中,有些牧者传道常以“神迹奇事的见证”为宣讲核心,将生病等同于犯罪;将犯罪等同于鬼上身,被鬼利用;生病看医生是信心不够,药来凑;宣扬“顺服神就远离苦难”“有多大信心,就有多大成全”的绝对化观点。他们凭借这些极具吸引力的言论赢得信徒的追随与敬仰。
然而,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这些人也会生病,对此,他们有一套解决方法。如:某个教会的老牧者,血糖悄然升高,他不敢向任何人坦诚病情,只能谎称是为减肥而拒绝精粮;面对自身的疾病,他选择遮掩,在信徒面前始终维持着“属灵强者”的完美形象。诚然,他们的观点吸引了很多人跟随自己,却也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深究这份“不敢”的背后,藏着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也折射出部分农村教会牧养中存在的深层问题。
一、“不敢”的根源:权威与形象的双重枷锁
牧者不敢公开病情与软弱,首要原因便是对权威性丧失的恐惧。长久以来,他通过反复宣讲“信心能驱散一切疾病”“生病是因犯罪远离神”等观点,在信徒心中建立起“属灵榜样”的形象。信徒们将他视为“与神交通”的媒介,自己祷告没有功力,找他祷告才有用。(他在街市上租个门市,随时接待信徒,为信徒“排忧解难”)一旦公开血糖高的事实,便会让有理性的信徒形成困惑:一个倡导“信心能医病赶鬼”的牧者,为何自己会被慢性病困扰?这种矛盾会瞬间动摇信徒对他的信任,他多年建立起来的权威地位也可能逐渐崩塌。在教会农村中,“属灵权威”往往与影响力挂钩,失去权威,意味着他将难以再通过讲道引导信徒,甚至可能失去在教会中的话语权,这种后果是他无法承受的。
除此之外,还有对自我认知的否定与恐惧。长期宣讲“生病即犯罪”的观点,让他在潜意识中也将自身的疾病与“属灵失败”画上了等号。他害怕承认病情,本质上是害怕面对“自己可能不够有信心”“自己或许犯了错”的自我怀疑。在他的信仰逻辑里,健康是“得胜”的证明,疾病则是“失败”的烙印。这种非黑即白的认知,让他无法接纳自己生病的事实,更不敢将这份“失败”暴露在信徒面前,生怕打破自己多年来塑造的“得胜形象”。
二、“困境”的根源:对信仰的片面解读
牧者的困境,源于他对信仰的片面解读。他将“神迹奇事”与“健康福乐”当作信仰的核心,却忽略了信仰更本质的内涵。首先,牧者也是普通人,生老病死是人类共同的生理规律。他们同样拥有血肉之躯,会经历身体的衰老与病痛,这与“是否犯罪”“信心是否充足”并无直接关联。疾病可能源于遗传、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多种客观原因,将其简单归咎于“犯罪”或“无信心”,是对信仰的狭隘化解读,也是对人类生命规律的无视。
其次,“信心”并非“无病无灾”的保证书。信仰中的“信心”,是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坚守的力量,是面对苦难时依然能相信神的带领,而非追求“不遇苦难”的逃避。圣经中,许多属灵伟人都曾经历疾病与困苦:保罗曾“身上带着一根刺”,却依然靠着信心为主做工;约伯失去一切,甚至身患重病,却从未放弃对神的信靠。这些圣经人物向我们证明,真正的信心不在于“躲避苦难”,而在于“在苦难中得胜”。将“信心”与“健康”强行捆绑,不仅违背了信仰的真义,更会让信徒在面对疾病时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一旦生病,就会怀疑自己的信心,甚至质疑神的爱,这恰恰偏离了信仰的初衷。
再者,“医病赶鬼”并非信仰的全部。神迹奇事确实在信仰中存在,但它们更多是神彰显大能的方式,而非信仰的核心。基督徒的信仰应“爱神”与“爱人如己”,是生命的更新与成长,是在生活中践行真理。若将宣讲的重点过度放在“医病赶鬼”上,很容易让信徒陷入“功利化”的信仰误区,认为信仰是“求神办事”的工具,而非灵魂的归属。这种误区不仅会让信徒忽略对生命本质的追求,也会让牧者陷入“必须彰显神迹”的压力中,最终导致自己被“神迹”所绑架。
三、解困之道:回归信仰本质,接纳真实的自己
牧者的困境,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也为整个教会敲响了警钟。要打破这种“光环下的枷锁”,首先需要回归信仰的本质,摒弃片面极端的解读。教会当引导信徒认识到,信仰不是“无病无灾的保证书”,而是“面对苦难的力量源泉”;神的同在不是通过“健康”来证明,而是通过“内心的平安与喜乐”来彰显。牧者在讲道时,应全面传讲真理,既不回避神迹奇事,也不夸大其词,更不将疾病与犯罪简单挂钩,让信徒建立起对信仰的正确认知。
其次,牧者需要勇敢接纳真实的自己,敢于在信徒面前展露软弱。真正的属灵领袖,不是“完美无缺的神”,而是“愿意坦诚面对自己,依靠神不断成长的人”。当牧者敢于承认自己的疾病与软弱,向信徒分享自己如何靠着信仰面对困境时,不仅不会失去权威,反而会让信徒感受到信仰的真实与力量。这种“真实”会拉近与信徒的距离,让信徒明白,信仰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践行的真理。牧者不应该对信徒装神弄鬼,要让信徒知道牧者不是没有软弱,而是在软弱中依然选择相信神;不是不会生病,而是在生病时依然能感受到神的同在。这种坦诚,远比“虚假的完美形象”更能持久打动人心。
最后,教会需要建立健康的信仰环境,摒弃“功利化”“偶像化”的倾向。信徒当明白,跟随信仰不是为了“求健康”“求福乐”,而是为了追求生命的成长与更新;牧者不是“偶像”,而是“领路人”,他们也会犯错,也会软弱,需要信徒的理解与包容。教会应鼓励信徒彼此扶持,在他人软弱时伸出援手,而非用“完美标准”苛责他人。只有在这样的信仰环境中,牧者才能卸下重担,信徒才能建立起稳固的信仰根基,信仰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给予力量的源泉。
这位牧者因错误的观点赢得人心,却也被这些观点反噬,陷入了“不敢公开病情”的困境。他的故事提醒我们,信仰不是用“神迹奇事”给信徒画大饼,也不是用“无病无灾”衡量信心的标尺。真正的信仰,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相信,是在经历软弱时依然敢于坦诚,是在面对苦难时依然能相信神的同在。唯有回归这份真实,才能打破光环下的枷锁,让信仰真正成为照亮生命的光。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