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自由”时期。只需一部手机,一次搜索,几乎任何问题都能在瞬间得到答案。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知识的普及似乎并没有带来对真理更深的渴慕,反而让年轻一代陷入了一种奇特的“意义困境”——我们什么都知道,却似乎什么都不再相信;我们拥有无数答案,却失去了提问的热情。这种感受,其实与一种更深层的哲学困境息息相关:虚无主义。
加缪: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自杀?
虚无主义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专利,但它确实在当代展现出新的面貌。随着宗教信仰逐渐退出公共生活的中心,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感到精神上的“漂泊无依”。传统价值观的淡化,让位于一种物质主义的、功能至上的生活观:如果没有上帝,如果没有永恒,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种困惑不仅催生了普遍存在的焦虑和抑郁,也让许多人陷入一种无声的绝望:既然终有一死,一切终将消逝,那么奋斗、爱与坚持,又有什么意义?
这种思想的根源其实相当深远。哲学家尼采在十九世纪就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著名论断。预言随着社会放弃对上帝的信仰,一切意义与价值也将随之崩塌。他形象地比喻道,人类将如同在“无尽虚空中徘徊”,面对一个既没有目的、也没有答案的宇宙。到了二十世纪,像萨特和加缪这样的存在主义思想家进一步探讨了这个问题。萨特认为,在一个没有上帝的宇宙中,“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说,我们出生时并不带有任何预设的目的或意义,我们必须自己为生命赋予价值。而加缪则更直接地提出,面对这种“荒谬”,最根本的哲学问题甚至变成了:既然生命没有内在意义,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自杀?
这些哲学思考逐渐渗透进我们的日常文化,表现为两种常见的态度:道德相对主义(“你认为对的,我认为不一定”)和激进的个人主义(“我自己定义我自己”)。失去了外在的参照系,每个人不得不成为自己的立法者,但问题在于,完全依靠自己来构建意义,往往最终导致更深的迷失和空虚。这就像人类最古老故事中的那个诱惑:“你们便如神一样。”自己作主的愿望看似是自由的极致,实则却可能成为意义的牢笼。当我们切断了与超越性价值的连接,也就切断了生命最深层的动力和方向。
人的主要目的就是荣耀神
然而,面对这片意义的迷雾,是否还存在另一种可能?许多思想传统实际上给出了充满希望的回应。基督信仰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它首先肯定:生命并非偶然的产物,而是源于一位有目的、有智慧的创造者。根据圣经的启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被有意地创造的,且被赋予内在的意义。人类的存在尤其具有特殊使命,正如经典教义问答中所说的:“人的主要目的就是荣耀神,并永远享受他。”这听起来或许抽象,但其核心是:人类最深的满足感,来自于活出与被造目的相一致的生活,即超越自我中心,进入爱与服务的关系之中。
使徒保罗更进一步指出:“万有都是借着他造的,也是为了他造的。”换句话说,一切存在的意义都在于连接于那位生命的源头和中心。离开这一连接,人们或许仍追求智慧、成功或享乐,但最终却可能发现这些都无法填补内心的空洞。正如圣经警示所说:“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当终极目的被搁置,一切次级目标——财富、名声、快乐——最终都可能显为虚空。
死亡不是终点,绝望也非定局
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终点。通过基督的复活,基督教给出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答案:死亡不是终点,绝望也非定局。复活代表生命胜过死亡,意义超越虚无。这一信念让基督徒能够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工作、友谊、苦难甚至失败,都可以成为承载永恒意义的器皿。用圣经的话来说就是:“凡事都要为荣耀神而行”;“在主里的劳苦不是徒然”。从这一视角看,没有哪一种存在是真正徒劳的;每一个生命,在更宏大的叙事中,都可以找到其独特的位置和使命。
那么,在这样一个普遍感到迷失的文化中,人们该如何作出回应?首先,我们可以认识到:纯粹的虚无主义本身是难以彻底践行的——宣称“一切都没有意义”的人,依然会去爱、会追求公平、会渴望被尊重。这种矛盾本身就显明,人类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着意义和价值。因此,与其陷入抽象的辩论,不如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关系来见证另一种可能:通过善意、尊重和陪伴,我们可以成为别人生命中的一束光。
更重要的是,意义的重建往往发生于群体之中。虚无主义常带来疏离感。如果一切都无意义,关系又何尝不是?但信仰群体则提供了一种替代经验:在彼此扶持与共同仰望中,人们重新找到归属和使命。最终,应对虚无主义的方式,或许不在于赢得争论,而在于活出一种充满盼望和爱的生活,用生命本身为答案作见证。
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意义隐退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停下来思考:什么才是值得为之而活的?什么是即便面临困难仍不愿放弃的?什么是能够给予我们内心真正安宁的?答案可能不在于更多的知识,而在于重新发现那个更深的源头——在那里,生命被看作是有目的的礼物,而每一天都是回应这一礼物的机会。
在光明中,黑暗永远无法笼罩我们。应对虚无的方式,就是主动走向光,哪怕一开始,那只是一束微光。而历史上,正是那些在不确定中仍选择希望、在幻灭中仍坚持相信的人们,最终为我们开辟了道路,让我们至今仍能提问、追寻,并彼此提醒:生命,可以拥有意义。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