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候亲爱的弟兄姊妹在基督里平安!我们今天来分享这个话题。
这里所说的乡村教会,包括基督教活动点,以及一些地区允许的以堂带点的基督教活动场所,基本上都是在村里。
我走访过四百余处乡村教会及基督教活动点。那些散落在村落间的信仰空间,既承载着信徒的精神寄托,也面临着多重现实困境。这些困境如同缠绕在教会发展之路上的藤蔓,既反映着乡村社会的变迁,也考验着信仰群体的坚守。
这些教会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堂与修缮:在现实壁垒中求存
建堂与修缮,无论是城市的大教堂,还是乡村的小教堂,这都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乡村教会的物理空间即教堂往往是信仰延续的物质载体,不单单是一个建筑,是与教会连在一起的。建堂与修缮的过程常如负重登山。许多活动点的初始场地多为旧民房改造,有的是当年生产队部、仓库、已经倒闭的供销社或废弃的厂房等,总之就是低矮潮湿的堂屋、漏雨的屋顶、冬季无法保暖的墙体,有的濒于坍塌,这些成为令教会负责人头疼的问题。在申请建设用地时,需在村庄规划、土地审批等流程中反复周旋,部分地区对宗教场所的建筑高度、外观设计有着严格限制,甚至因 “避免与村民住宅冲突” 等理由被搁置,有的不允许有基督教信仰的标识等。
修缮资金的筹措更如杯水车薪。乡村信徒多为留守老人与低收入群体,他们当中有的人本身就是靠政府的救济,或子孙后代的赡养,奉献能力极为有限。而教堂一次大修少说几万元、大的动辄数十万元的开销,往往需要教牧人员四处奔走——向城市教会求助、申请上级基督教两会或“大教堂”补助、赞助、甚至自掏腰包垫付,有的教会负责人不惜把自己家里房子卖掉,有的把自己的商业网点卖掉。某村教会曾为更换漏雨的屋顶,发动信徒义务劳动半个月,大家辛辛苦苦地劳作,最终仍因缺少 3 万元材料费被迫停工,这样的案例在走访中并不鲜见。
解决方法与建议:
1.建立“城乡教会互助基金”:由上级基督教两会牵头,组织城市教会定期向乡村教会定向捐赠,同时建立透明的资金使用公示制度,确保每一笔款项都用于建堂与修缮。这方面有的教会、基督教两会做得非常好,可以说举全市基督教之力来帮助一个教会建堂或者修缮。
2.争取政府相关支持: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了解乡村建设规划中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扶持政策,将教堂修缮纳入乡村文明、文化设施保护范畴,申请相应的补贴或优惠政策,比如在建材采购、施工队选择上获得当地政府的协调帮助。
3.开展 “共建共享” 活动:鼓励信徒及周边村民参与教堂建设,对于有建筑技能的信徒,可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施工,减少人工成本;同时,教堂在非聚会时间可作为乡村公共活动空间(如举办农技培训、老年活动等),提高村民对教堂的认同感,争取更多社会力量支持。有的乡村教会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甚至村干部也为建教堂捐款。
4.由基督教两会或大教堂组织把有的教堂富裕的或淘汰但还能够使用的设备送给乡村的教会。比如,办公用品、桌椅板凳、音响、大屏幕、乐器、服装等等。我曾经问一个村的教堂负责人:你们这里设备这么多、这么好,需要多少钱呢?他笑了笑说,这都是白来的,都是大教堂送给我们的。这样就解决了一些问题。
5.教会合并。有的地方教会就五、六个人,但是他们是合理合法的,有场所许可证的教堂。有的教堂由于各种原因,多年没有办下来许可证。当地的基督教两会就把这样的教会合并到一起,使为数极少的教会融入到比较大的教会当中,这样原本没有许可证的比较大的教会,就有了合理合法的手续了。这也是一个好办法。
但是合并并不等于到有关部门打撤销宗教场所许可证的报告,宗教场所许可证千万不能作废。
二、组建与牧养:在人员流动中扎根
乡村教会的牧养团队如同在流沙上筑屋。青壮年信徒大量外出务工,留守群体以 60 岁以上老人为主,有的也进城安享晚年或者是为子女带孩子,导致教会组织活力衰减。个别村庄教会的诗班,十余名成员平均年龄 60多岁,50岁都是“年轻人”,有的因视力下降无法看谱,要购买特大字赞美诗,至于“灵歌”,有的只能靠记忆演唱赞美 。
牧养工作还面临 “代际断层” 的挑战。老年人熟悉的灵修方式、信仰表达与返乡青年的认知存在差异,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成为牧者的难题。有的教堂牧师曾尝试引入短视频讲道,却被部分老信徒质疑 “不属灵”,最终只能采取 “双轨制”——周日保留传统崇拜,周三增设青年聚会。
解决方法与建议:
1.继续打造 “线上线下结合” 的牧养模式:针对外出青壮年信徒,利用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开展线上聚会、圣经学习小组,让他们即使在外地也能参与教会活动。有的教会从疫情以来一直坚持这样做,效果不错,同时还会收到远在外地的信徒奉献款,信徒们也感到了来自家乡教会的亲切感。对于留守老人,可定期组织线下探访、祷告会,也可以推广可靠的医疗保健知识等,经常保持紧密联系。有的教会的负责人和各个班组的负责人,除了主日聚会或查经会以外,其余的时间都在乡下。
2.培育 “本土青年牧养人才”:从乡村教会的年轻信徒中选拔有潜力的人员,与城市教会合作开展短期培训,邀请资深牧者定期下乡指导,鼓励他们在熟悉的乡村环境中开展牧养工作,同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提高其留在乡村服侍的积极性。有的教堂把甘心乐意奉献、重点培养的对象,送到神学院去学习,修成之后再回到本教会。
3.开展 “代际共融”活动:组织跨年龄层的信仰交流活动,比如让老年人分享信仰经历,年轻人分享对信仰的新理解,还可以采取互动的方式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在互动中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包容;在崇拜形式上,可适当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如在传统赞美诗(Hymn )中加入现代乐器伴奏(我曾经看到有的乡村教会乐队,有萨克斯、电吹管、吉他、电贝司、架子鼓等等),让不同年龄段的信徒都能感受到敬拜赞美的魅力。
4.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性,调动一切可利用的人力资源。有一个村镇的教会,每年在县里组织的赞美活动中都获得好评,特别是他们的舞蹈,为什么呢?他们信徒里有一位是在幼儿园工作,而且是专业的舞蹈学校毕业的信徒,他们把教会的歌舞事工就交给了这位信徒,在互教互学中,这位信徒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内心也是很喜乐的。
三、信仰纯真性:在世俗化浪潮中持守
“基督信仰也受民间信仰影响,难以摆脱其影子。”(林曼红博士)乡村信徒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过去的拜偶像,或者是其他信仰中转化为信基督的。而且乡村中那些民风民俗,都和我们的信仰有冲突,都和拜偶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烧纸、磕头、看风水、搬家、盖房子“看日子”、祭祖的各种仪式等等。加之教会牧养的水平不高和缺乏,这就造成了信徒当中的信仰不纯正,或多或少都带有过去拜偶像的痕迹。有的“掺杂使假”,算命、看风水、祭拜、烧香等习以为常。信徒的虔诚常体现在日复一日的祷告与奉献中,但信仰实践也难免掺杂世俗考量。部分信徒将教会视为“互助组织”,参与聚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邻里帮助;还有人把祷告等同于求神办事,若生活顺遂则热情参与,遭遇困境(比如自然灾害、患绝症、家中的畜牧、果蔬招灾等)便质疑信仰,而我们有些传道人对此也解释不清楚。
更隐蔽的问题是“传统习俗与信仰的糅合”,这是一个常见的“顽疾”。比如,在一些地区,教会婚礼中仍保留着 “拜天地” 的环节,信徒家中同时摆放十字架与祖先牌位。我曾经在一个信徒的家里看着墙上贴着基督的画像,下面供着水果等贡品。这种“混合信仰”的现象,既反映了乡村社会的文化惯性,也考验着教会在本土化与纯正性之间的平衡智慧。
解决方法与建议:
1.加强信仰教导与培训:筑牢灵命根基,明晰信仰真谛
在基督教的信仰体系中,信仰绝非空洞的概念,而是关乎灵魂救赎与生命成长的重大命题。因此,定期举办圣经学习班、信仰讲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些活动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信徒探索信仰奥秘的道路。在圣经学习班上,借着圣灵的引导,带领信徒逐卷研读圣经,深入剖析其中的精义。从创世记中上帝创造天地的伟大作为,到启示录所展现的未来荣耀盼望,每一个篇章都蕴含着上帝对人类的爱与旨意。通过详细解读,使信徒明白信仰的核心教义——三位一体的神论、道成肉身的基督论、因信称义的救恩观等,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生命的更新和进深。
可以邀请大教会或基督教两会的资深传道人、神学家,围绕“信仰与生活的关系”、“何为真正的基督教信仰”等这主题进行深度阐释。通过他们以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故事,将抽象的教义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让信徒认识到,信仰不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也不是获取现实利益的筹码,而是心灵的坚实寄托和生命的精准指引。当面临困境时,信仰给予我们力量去依靠上帝;在顺境中,信仰提醒我们感恩并荣耀上帝。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使我们在世俗的洪流中坚守属灵的原则,活出与众不同的生命光彩。
2.开展多元讨论:辨析传统习俗,融合信仰文化
为了帮助信徒更好地处理传统习俗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可以组织开展“信仰与文化”“民俗与信仰”等专题讨论,这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汇聚了牧者和广大信徒的智慧。在讨论过程中,大家秉持着敬畏上帝、尊重真理和纯正信仰的态度,对各类传统习俗进行全面审视,做到有扬有弃。
对于某些明显与信仰核心相冲突的传统习俗,如涉及偶像崇拜、迷信占卜、算命摇卦等活动,必须坚决予以摒弃。因为这些行为违背了十诫中“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的命令,是对独一真神的亵渎。而对于一些具有积极意义且不违背信仰本质的传统习俗,如家庭团聚、尊老爱幼等,可以在经过适当的调整后予以保留。这种调整并非简单的妥协,而是在坚持信仰原则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有的教会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连续对信徒进行系统的培训。他们组织牧师团队,深入研究当地的文化背景和民俗习惯,制定详细的指导方案。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信徒学会用信仰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和文化观。在这个过程中,信徒们不仅加深了对信仰的理解,也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实现了信仰与文化的和谐共生。
3.树立“纯正信仰榜样”:践行信仰美德,彰显基督荣光
许多乡村传道人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神学训练,神学知识碎片化,解经容易陷入“人性化”、片面化、字面化甚至极端化。这直接导致了牧养的不纯正,无法应对信徒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和信仰疑问。比如,遇到疾病或苦难、灾害,可能简单地归结为“信心不够”、“犯罪了”或“被鬼附”,而不是从更整全的神学视角,如苦难论、护理论进行辅导,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在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鼓励牧者和资深信徒在生活中践行纯正的信仰,成为众人效仿的楷模,是推动教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牧者作为上帝话语的代言人,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应当以身作则,无论是在讲台上宣讲真理,还是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要展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信仰立场。特别是农村的教会有的传道人“急眼”了就骂人、占便宜、因为是家族长辈就态度蛮横等,这些不良问题应该纠正。
资深信徒同样是教会中的宝贵财富。他们在长期的信仰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见证了上帝的信实与慈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爱人如己”的主耶稣教导。无论是看望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学生,还是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他们都以实际行动为主做了美好的见证。
这些纯正信仰的榜样就像一粒粒种子,撒播在信徒的心田。他们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信徒感受到信仰的真谛。当他们看到那些默默奉献、充满爱心的身影时,会深刻认识到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从而逐渐减少对信仰的功利性认知,将信仰融入到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这里顺便提一下,因为我在下面的文字里还要详细地讲我的观点,就是我们很多的老传道人从年轻的时候就把自己奉献给教会,但是到老的时候有的就没有了生活依靠。因为那个年代他们为了节约、也是为了教会着想,没有买保险,所以就没有社会给的退休金。那次我到一个县级的基督教的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去,该会的主席很忧愁,他说现在马上底下那些聚会点有六、七位要退休的,都已经到70岁了,再不退休就不行了,但是有两个问题摆在面前:一个是谁去接他们班?工资那么低,甚至发不出来。再一个这些人错过了买养老保险的机会,退休以后的工资怎么办?从哪里出?这是现实,尤其是在县一级的基督教会尤为严重。
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教会要重视和关注退休的老传道人,主要是他们的退休金要有保障,教堂再困难也要优先考虑他们,尽量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不能让他们奉献了一辈子到老了没有经济上的收入。有的乡村教堂为了保障退休老传道人的退休金,宁可在职的圣职人员不开工资也要优先给退休的传道人发退休金,这是一种爱。
好,我们今天就暂时分享到这里,请继续关注。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