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习惯关注过去和曾经,不关注现在和当下。”华东某镇中心堂X长老观察到,信徒的恩典见证多徘徊在十几二十年前的初信时期,至于“最近”和“本周”自己与神之间的故事,却寥寥无几。
2020年该堂开始推行小组事工。他发现,小组能引导信徒聚焦于“当下与身边”——分享本周的生活境况、感恩之事、难处困境、服侍参与以及属灵体会。X长老强调,这正是小组的意义之一:通过看似简单的每周分享,加上牧者的刻意引导和长期积累,能将“以马内利”的概念拆解,落实到信徒的具体生活与心灵感受中。
他指出,信徒对日常恩典的无感与失语,反映了信仰概念化、属灵生命失活的现状。比如解释“以马内利”,任何老信徒都能背出标准答案:“神过去与我同在,现在与我同在,以后依然与我同在。”但一旦追问实际例子,却常常语塞。头头是道却缺乏经历与感受,但借助小组分享和主日证道引导——“以马内利意味着神此时就在你身旁的座位上”——信徒便能重新感受并思考神的同在。
这也是默想和理解真理的成果。X长老表示,在分享个人生活省思前,小组会先交流主日证道的收获,改变了过去多数信徒只听道、不思考、不实践的礼拜习惯,引导信徒在轻松的氛围里思考、消化圣经信息,从而真正地理解吸收话语,如此生命才能成长,实现从“有信仰”到“有真实信仰”的跨越。
换言之,把信仰概念和口号具体化、鲜活化,促进信徒生命建造,这是该堂开展小组事工的重要目的和果效之一。而之所以有此牧养模式的转变,来自X长老对本堂发展停滞现状的清醒认识。
华东旅游城镇,中国百大经济县城,传教士百年前来此建堂,目前有三百左右信徒。在这些基本标签之外,X长老介绍,该堂亦具有传统教会的典型特征,以查经、诗班、祷告会、主日维持教会的存在式运转,“内里并不如外在看上去热闹复兴”。对外不开展福传工作,吝于投入时间、精力、财力和人力,圣诞节等福音布道会留下联系方式却缺乏跟进,鲜少有新人加入教会;对内,信徒信仰素质有限,真理根基薄弱,没有委身和国度观念。
疫情前,三位专职同工要牧养三百信徒,关怀不足是早已存在的问题。疫情来到,教会应付线下转线上的日常礼拜已然力所不及,此时异端悄然渗入,虽被及时制止,未造成实质伤害,但X长老深感:改变迫在眉睫。
小组化或可成为一个方向,但他们早有耳闻却迟迟未推行。X长老坦言,该堂曾因理念冲突发生分裂,而小组化意味着牧养和管理型态的改变,让传统老堂改变固有聚会模式,必须慎之又慎。
“核心同工要有共同看见,”这是基本条件。2020年,该堂虽然面临疫情连锁反应的搅扰,但也具备了稳定可靠的核心团队:X长老夫妇和一位年轻传道人。他们与邻区教会的Z长老一同考察学习,确立了适合本地的系统小组模式,共同决定转型。
Z长老所在教堂规模稍小,仅一二百人,由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处聚会点发展而来。虽然核心牧者只他一位,但这位从别省来此牧会定居的传道人得到了本堂负责人及同工的信任与支持。
“同工合一对小组转型的重要性在于,它永远优先于任何新事工的开展。”Z长老强调,小组转型首先要求领袖有看见,并在专职同工和核心义工中建立起统一的异象与理念。牧会一二十年,他总结:服侍中往往没有绝对对错,同工之间没有输赢,观念的对错是流动的。并且,按照上帝的心意,服侍的价值不在果效,而在是否谦卑、是否在正确的信仰基础和关系中做工。他说,“不要高举主的名为他大发热心追求转型,神却说不认识你。当你跟主有关系,你知道该如何处理分歧。”
在核心同工达成共识后,下一步便是向会众传递理念,取得认同。对于拥有百年传统、以中老年信徒为主的X堂来说,贸然全盘铺开容易引起反对;而全面小组化面临现实瓶颈——缺乏足够多合格的小组长。于是,他们选择试点,先呼召有意愿的信徒成立试验小组,经过课程培训,培养首批组长,养成小组化牧养意识,边实践边调整。
截止2025年夏,X堂有四到五成信徒接受过小组培训,组长和义工共六七十位。转化比例并不亮眼,既源于乡镇信徒素质与小组模式天然契合人群的差距,也是牧者们主动选择的结果——与只先鼓励部分信徒进入小组一样,推动教会转变,他们不求快,力求稳。
他们深知,转变与成长需要时间积累,领袖尤其要学习“停下来”的功课。教会服侍尤其转型过程中,涉及寻求合一、小组试验、信徒成长、事工瓶颈、同工合作等,都需要放慢脚步,消化理解,等待神的时间。
数据并不能反映全部事实,他们更欣喜看见信徒正在成长的内在生命。X堂的小组设计包括每周一次的日常关怀小组与养育小组,涵盖证道分享、关怀联系、读经祷告等灵修环节,也提供系列门训课程。
Z长老所在教会有位弟兄,每周特意从另一市区往返三小时赶来参加小组,这份渴慕神话语的心志正是信徒生命转变的典型表现。同样,X长老也观察到,本堂主日崇拜氛围日渐庄重,会众听道开始记笔记,有信徒自参与小组后已通读圣经八遍。对他们而言,让一个灵魂回转重燃渴慕之心,是本地教会门训事工值得肯定的一大进步。“在经济下行、外部压力加剧的今天,教会要帮助信徒改变内在,这才是今天教会应当做的。”Z长老说。
此外,务工信徒的委身也增强。王姊妹夫妇和李姊妹分别来自温州和河南,十年前来此做买卖开始在Z堂礼拜。小组开展后,信仰于她们不再是主日聚会几小时,而逐渐成为生活的“首要与优先”,教会也成为自己的教会。如今,她们志愿担任小组长,对如何关怀组员、鼓励不同性格的人分享融入、探访帮扶等已有自己的心得。卫生值日、接待客人也不在话下。
在李姊妹看来,老家周中聚会从形式上与小组看起来无甚差别,但农村教会信徒彼此间的熟悉,建立在社群和邻舍关系之上,“抬头不见低头见”,与小组中有意围绕真理展开分享而建立的连接不同,后者更为真诚深刻。
Z长老补充,信徒通常参与小组三四次后就会留下,其根本原因在于“让人感到这个教会有爱有温暖”。Z堂虽设施简陋,但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关爱氛围,信徒愿意长期参与和回归。他直言,教堂建筑和硬件设施即使富丽堂皇,但三五年过去也会审美疲劳,没有爱的教会就是冷冰冰的房子,但有爱的教会,即使小而破,信徒依然愿意回家。
关怀和关系建立正是两堂纳入小组的初衷,其结果远超预期。因为围绕小组展开分享、见证、关怀,本质上是将“人人皆祭司”的理念落实在信徒身上,X长老认为,这才是一个教会的小组能够发挥关怀连接功能的关键。
“君尊的祭司是站在神与人之间,在神面前爱神亲近神,在人面前爱人,”任何信徒都能做连接神与人的桥梁,在小组中表现在,人人都能引导、帮助根据自身力量可以帮助的人。他说,“小组就像一个家,即使做不了属灵的父母,也能做哥哥姐姐,多走几步路的人就可以去关怀刚刚学会走路的人。”
在这个理念之下,小组中的牧群相处模式,也不再是一对多的师生教导,“我讲你听”,而是知心朋友间的平等交流。X长老会主动敞开自己的过去和想法,即使“有损牧者威严”,但“你原来也这样啊”的印象,会帮助信徒树立对牧者更全面的认识,而真实的看见则有益树立真正的理解和尊重;也会带动成员真诚分享,营造互相支持的健康氛围。
转变师生为朋友关系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学会倾听。X长老指出,孤独是时代症候,人们需要倾诉,这要求在小组中牧者要先学会倾听,而非坚持辅导姿态,尤其要训练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人在刚开始讲话的时候,往往无法准确说明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需要说一会儿才能表达清楚。所以要聆听,等待,直到听到对方真正要说的心声。”
2021年该堂有位患有抑郁症的姊妹,自觉人生无望,被邀请进入小组后,逐渐打开内心,诉说生活经历的酸甜苦辣,肉眼可见变得阳光起来。X牧师认为,“医治和治愈是在倾诉与聆听的过程中发生的。”他们会边聆听边祷告,祈求圣灵做工,求神的恩典进入倾诉者的生命中。
牧者言传身教,信徒跟随模仿,小组成为他们培训聆听关怀的服侍地。在深耕真理和学会倾听的基础上,人人皆祭司的另一重落地表现便是“人人可以做辅导”。
X长老将教牧辅导分为三种,一种完全依赖社会心理学,一种将神学与心理学结合,实则本质上依然是心理学,操作中存在削弱圣经辅导权威性的嫌疑,第三种是圣经辅导。时代提出日渐增多和紧迫的心理辅导需求,教会普遍将辅导的期待放在牧者身上,他却指出,每个拥有圣经装备又有生命经历的信徒,无需圣职头衔,不用太过高深的神学知识,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身边人承担圣经辅导的功能。在这个基础上,由信徒组成的成熟小组便可以发挥出“微型辅导”的功效。
一方面许多信徒的灵性和心理关照尚达不到需要转牧专项辅导的程度,此时小组成员的分享在圣灵做工下将无形中起到辅导作用;另一方面,因年龄和职业原因,弟兄姊妹的人生经历往往比牧者更为丰富,感同身受更加实在。他曾探访一位刚刚流产的年轻姊妹,“这件事真得令人非常难过,神也都知道”——这般安慰甚至当下的祷告都有些苍白无力,但同去的一位老姊妹上前握着她的手说“我都知道,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曾经失去过三个孩子。”X长老当时感到,比起任何教导和应许,这位老姊妹的陪伴才是那位信徒最直接的安慰,也是后续辅导得以展开的起点。
转型小组牧养以来,教会在信徒关怀、真理建造的门训事工上有显著提升,但两位长老也坦言,本堂福音事工依然未有明显起色。
为全面转型,他们曾仔细研究小组模式,随后将当前中国教会的系统小组模式分为两种,其一以幸福小组为代表,以欢迎新人为动力,同时匹配门训;其二乃从下往上进行,先关怀养育,做好门训,在教会异象、小组理念、组长力量和信徒生命方面建立跟进,稳定之后再引入合益的福传布道模式,如得人渔夫、是幸福小组、“恩惠相遇”等等,让新人落户有生命承接力的关怀小组。
由于幸福小组等动力模式对信徒素质、人力、财力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堂委建议,为避免引入布道模式却缺乏跟进牧养系统,导致只生不养,他们选择第二种系统,“先稳扎稳打真理跟进,在传福音之前建立承接器皿,”因而先花费五年时间积蓄现有信徒的生命。
虽然并未全面开展福传事工,但X长老发现,小组模式在福传方面有自然优势,“小组成员就在家庭和社区中,接触将信未信和慕道友更多,于传福音更有利。”现在他们也准备在现有模式上纳入外展事工,期待用三到五年时间看到倍增效果。
“教会要成为活水,才有活力。如果只是关起门来牧养现在教会里的羊,人只会越来越少。维持教会就是不谋发展。”这是X长老努力开展小组的根本动力。
他始终记得,二十多年前,在神学培训班中,一位老牧师在讲台上说,本市有三百万人,但信徒不到三万人,令他无比震动。后来进入禾场,虽保守羊群已是不易,且不少当初的同路人因各种境遇失散或失去力量,有人将服侍当工作,有人只等安稳退休,但那位牧师滴下的眼泪,他不敢忘记,因为“原来福音还有这么大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