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历史告诉我们,纷争始终存在于教会生活中。耶稣的门徒彼此之间曾有分歧,初期教会充满了争论与分裂,而这种不合到今天仍不断出现。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争执,到严重的错误与偏差,冲突几乎成了教会生活的一部分。
当面对道德上的败坏或异端时,教会需要行使管教(太18:15-17)。但若只是一些不至于触及管教层面的小分歧,我们又该如何彼此包容呢?在《腓立比书》里,保罗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他没有详细揭露友阿爹和循都基之间的争执,他是先提醒他们记住自己的身份,然后,才引导他们去化解矛盾。
记得你是蒙神所爱的
在《腓立比书》4章1节中,保罗的语气非常真切。他称呼腓立比的信徒为“我所亲爱、所想念的”“我的喜乐、我的冠冕”,并再次强调“我亲爱的”。从这些称呼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爱与牵挂。这份深情出于保罗自身情感,也是基督的爱在他里面的流露。换句话说,保罗的爱只是神那更深厚之爱的回响。他要提醒信徒们,他们首先是蒙神所爱的。
当意见不合时,这一点尤其重要。与我们有分歧的弟兄姊妹同样是基督所爱的人,和我们一样都是祂的“爱子”。这一事实应该影响我们如何看待和对待他们。他们是基督宝血所买赎的兄弟姐妹。无论分歧看起来多严重,我们都当以基督爱我们的心去彼此相爱。
在教会的现实中,我们也常见到一些令人痛心的场景。有的弟兄姊妹因为争一个同工的职位,在会众面前互相指责,甚至当场红脸大吵,撕破了彼此的情面。场面僵硬到让新来的慕道友惊讶不已,不禁怀疑这还是不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群体。其实,这样的冲突常常只是出于面子、地位和掌控权的争夺。如果我们能记得,彼此首先是“神所爱的”,许多火气本可以在心里熄灭。
记得你是天国的子民
保罗也劝勉友阿爹和循都基,要从天上的视角来看待彼此。他提醒她们共同的身份和盼望:她们同是天国的子民,等候救主的再来(腓3:20),名字都记在生命册上(腓4:3)。虽然她们的矛盾真实存在,但在基督里的身份和将来的归宿却更加确定。她们的真正身份是属基督,她们的终极归宿是要与基督同在并像祂一样。
这样的眼光帮助我们忍耐彼此的不同。对方是与我们同属天国的公民,无论矛盾多尖锐,对方依然是与我们同享基业的弟兄姊妹。想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放下偏执,明白眼前的摩擦在永恒的盼望里是多么渺小。
在一些地方教会里,弟兄姊妹可能因为唱诗班的风格、聚会的时间安排,还会因为要不要开冷气这样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觉得坚持就是维护真理,有人会觉得那只是个人好恶。说来说去,结果呢,本来是该一起等候基督再来的群体,被这些琐碎的争执导致割裂。如我们真的能记住我们同是天国子民,这些冲突就会显得微不足道。
站立得稳
保罗首先呼吁他们“要靠主站立得稳”(腓4:1)。这是整个教会共同的呼召。他早在腓立比书1章27节就提到,要同有一个心志,为福音齐心努力。面对纷争,教会若要站稳,必须彼此扶持,而不是各自为战。换句话说,即便存在分歧,信徒也要继续一同敬拜、服事和过信仰生活。这样的坚持不仅能帮助我们容忍差异,也能在同工的过程中化解分歧,让基督得荣耀。
在某些教会,曾发生过因为要不要与别的群体联合办布道会而争执的情况。支持的一方强调合作能扩大影响,反对的一方担心失去独立性。争执到最后,原本是为了福音的事工,却变成了彼此的攻讦。其实,如果弟兄姊妹能一起“站立得稳”,继续把目光放在基督和福音上,就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消耗。
在主里同心
其次,保罗直接劝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在主里同心”(腓4:2)。矛盾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当事人愿意尽力和好,彼此达成共识。他在腓2:2就已经劝勉信徒,要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爱心,彼此相合。这需要基督般的谦卑,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不只顾自己的事,也顾别人的事(腓2:3-4)。这就是拥有基督的心(腓2:5-8)。比如,一个很常见的矛盾就是教会在诗歌上的选择,一间教会,有人希望用传统诗歌,有人偏好西方圣诗,意见不合时争执不断。但有一位长老总是提醒众人:“我们要问的不是唱哪一首歌最合我意,而是问:哪一首能最荣耀基督?”在这样的提醒下,许多人学会放下坚持,转而在基督里寻求同心,寻求基督的荣耀。
彼此帮助
第三,保罗请他的“真实同负一轭”的同工来帮助调解这场纷争(腓4:3)。无论这个“真实同负一轭”的同工是谁,重点要看到,化解矛盾不是当事人单打独斗,需要看到是整个群体的责任。教会里成熟可信的信徒需要伸出援手,帮助双方找到合神心意的解决之道。遗憾的是,这样的牧养智慧常被忽略。许多冲突被私下掩盖,最后滋生出更大的裂痕。保罗指出一条更健康的道路,寻求辅导,请智慧的信徒介入,协助双方走向和好。
在一些教会里,也曾出现过长执会成员之间的严重矛盾。如果双方都各自拉拢同工,教会很快会陷入分裂。也有美好的例子:当一位年长牧者挺身而出,耐心陪伴双方谈话,提醒他们不要忘记“彼此是主的羊”,矛盾得以缓和。教会因此得着激励,认识到解决冲突不是靠情绪,需要要靠属灵的智慧和群体的支持。
在教会历史上,我们也能看到许多美好的合一见证。比如,在19世纪的中国宣教运动中,来自不同差会的宣教士们,原本各自坚持自己的传统与制度。但在面对巨大的禾场需要时,他们常常选择彼此合作,共同翻译圣经、编写教材、建立学校和医院。试想一下,他们各守门户、互相拆台,中国教会的起步将会艰难得多。正因为他们在主里同心,才为福音广传打下了根基。
耶稣曾说:“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太5:9)。虽然信徒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但若教会能因合一、因以基督般的方式化解矛盾而被人认识,那将是何等美好的见证。
在今日的教会,我们依然会遇到因权力、面子、传统和性格不同所带来的争执。但若能像保罗提醒的那样:记得我们是蒙神所爱的,记得我们是天国的子民,彼此在主里站立得稳、同心合意,并愿意寻求群体的帮助,那么许多矛盾不仅不会撕裂教会,还会成为合一与爱的契机。教会因着基督的爱,被世人看见的不再是分裂与争吵,而是那份在十字架下学习谦卑、彼此相爱的合一。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